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教育部--六個學習網


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life.edu.tw

自然生態學習網 http://nature.edu.tw

科學教育學習網 http://science.edu.tw

健康醫學學習網 http://health.edu.tw

歷史文化學習網 http://culture.edu.tw

人文藝術學習網 http://arts.edu.tw/

Tuesday, April 25, 2006

<給你想珍惜的人>

[有信心不一定會成功,沒有信心一定不會成功。]

1. 遇到你真的愛的人時 要努力爭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機會
因為當他離去時.一切都來不及了....

2. 遇到可相信的朋友時 要好好和他相處下去
因為在人的一生中.可遇到知己真的不易

3. 遇到人生中的貴人時 要記得好好感激
因為他是你人生的轉折點

4. 遇到曾經愛過的人? 記得微笑向他感激
因為他是讓你更懂愛的人

5. 遇到曾經恨過的人時 要微笑向他打招呼
因為他讓你更加堅強

6. 遇到曾經背叛你的人時 要跟他好好聊一聊
因為若不是他今天你不會懂這世界

7. 遇到曾經偷偷喜歡的人時 要祝他幸福唷!
因為你喜歡他時 不是希望他幸福快樂嗎?

8. 遇到匆匆離開你人生的人時 要謝謝他走過你的人生
因為他是你精采回憶的一部分

9. 遇到曾經和你有誤會的人時 要趁現在解清誤會
因為你可能只有這一次機會解釋清楚

10.遇到現在和相伴一生的人 要百分百感謝他愛你
因為你們現在都得到幸福和真愛

幸福是靠自己去爭取的
~不管是友情或愛情很多事情~
~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Wednesday, April 12, 2006

長短略-易略(周鼎珩教授)


[1]分合略 [2]動靜略 [3]進退略 [4]多寡略 [5]同異略 [6]虛實略
[7]反復略 [8]假托略 [9]長短略 [10]通塞略 [11]取與略 [12]公私略
[13]順逆略 [14]是非略 [15]利害略 [16]隱顯略 [17]趨避略 [18]寬狹略
[19]視聽略 [20]專眾略 [21]勞逸略 [22]恩怨略 [23]遠近略 [24]馴傲略
[25]警懈略 [26]甘苦略 [27]錯對略 [28]損益略 [29]乘除略 [30]緩急略
[31]主客略 [32]前後略 [33]一統略 [34]慶弔略 [35]闢闔略 [36]鉤拒略


長短略一稱「長短術」,是中國傳統謀略學的一部分,它只是一種權術,或稱政治手腕。可運用於日常生活,舉凡交友處世,或經商貿易,無論商場戰場,都可供參考。

[1]分合略
分之合之,其形立見,合之分之,其勢立變,幸其敗也,抑之以分,圖其成也,提之以合,然所貴者,反用分合,佯為之合,合而反分,佯為之分,分而反合。

[2]動靜略
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以成靜,靜以成動,故以靜為動,其動日強,以動為動,其動日弱,而以動馭靜,靜而可久,以靜馭動,動而可大。

[3]進退略
以進為進,其進不守,以退為退,其退必敗,以退為進,退以成進,以進為退,進以成退,進之者二,退之者一,進退相衡,尤貴機先,機先一失,則進退兩難矣。

[4]多寡略
眾情紛紜,以多辨寡,敵勢洶湧,以寡制多,蓋順而數之,則多為貴,逆而數之,則寡為尊,以多辨寡者,順用其多也,以寡制多者,逆用其寡也。

[5]同異略
欲得其精,則求其異,欲成其大,則求其同,同異二者,非必自然,可意為之,然而用之不善,同則必流,無以自主,異則必乖,不免於亂,故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6]虛實略
含沙射影而成瘠,李廣射石而沒矢,影本虛也,以人視之,則虛者實,石本實也,以虎視之,則實者虛,故虛實因情而異,虛者實之,實者虛之,斯得之矣。

[7]反復略
因其所反,施之以復,已得其復,斯失其反,由水登陸,便捨其舟而御驂,由陸涉水,又脫其驂而乘舟,反復其道,固如是也。

[8]假托略
此如不及,假之於彼,彼如太過,托之於此,一不可制,假之於二,二不可制,托之於三,假之於甲,資以變乙,托之於乙,資以變丙。

[9]長短略
以長攻短,是為鬥力,以短攻長,是為鬥智,以敵之長,攻敵之短,以敵之短,攻敵之長,則為鬥之以神。

[10]通塞略
搖鐘伐鼓,聾者弗覺,以手喻形,其解捷矣,烈炬燃黎,瞽者弗辨,以聲相步,其趨急矣,智之所塞,而竅之所通,去其所塞,施其所通,則得之矣。

[11]取與略
物生於愛,情至亦至,物弊於玩,情去亦去,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與之者切,取之必豐,與之非術,怨之府也,取之以道,恩之府也。

[12]公私略
權衡之設,本為公也,有欺其輕重,資以成私,如為之防,而防之者又以防成私,
故善閉無關鍵,不以私去私。

[13]順逆略
順勿失勢,失勢則敗,逆勿犯勢,犯勢則亡,故勢順也,正以迎之,花逢春發,月至望圓,其勢逆也,側以進之,鳥遇逆風,折翼而飛,人登危坡,側身而上。

[14]是非略
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因是因非,而分彼此,以是成是,其是不顯,以非成是,其是乃著,以是破非,其非猶張,以非破非,其非必亡。

[15]利害略
利之小者,能掩大害,害之小者,能隱大利,蓋大害必有小利為之媒,大利必有小害為之倪,是在察乎利初,媒不能惑,晰於害後,倪不能撓。

[16]隱顯略
鬼神莫測,令人敬畏,造化無形,令人崇仰,老子曰善行無轍跡,故隱之即所以顯之,凡物之理,無隱不顯,凡物之勢,顯而必隱。

[17]趨避略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惟聖人因避成其趨,而眾人以趨失其避,趨非直趨,避非直避,一趨一避,惟曲是尚,子產因辭邑成其受邑,晏子以辭室成其受室,曲以行之,其徑反直,直以行之,其徑反曲。

[18]寬狹略
平易則寬,寬則勢大,矜驕則狹,狹則局小,操瓢汲海,水不盈升,操畚掘山,土不盈擔,海非不闊,山非不高,器不足耳,故以爵祿羈縻天下,而矜驕自恃,不如禮德之為愈也。

[19]視聽略
耳目以形用者,窮於一室,以神用者,遍於八荒,故聖人不以目視,而以神視,不以耳聽,而以神聽,神之所據,宇宙之理,人物之性也。

[20]專眾略
有以眾勝者,有以專勝者,譬諸於射,三軍以百矢齊發,無不中也,由基以一矢獨發,亦無不中也,眾可成專,專可當眾,故不得其眾,應求其專,不得其專,應求其眾。

[21]勞逸略
人若與驥相競走,則人不勝驥,居於車上而任驥,則驥不勝人,故為治者,貴能以我之逸,御彼之勞,以彼之勞,成我之逸。

[22]恩怨略
害生於恩,情生於怨,管仲射鉤以殺桓公,而齊因之霸,易牙殺子以食桓公,而齊因之亂,故於恩者應防其害,於怨者應結其情。

[23]遠近略
遠可以觀其廣,而不及於微,近可以察其微,而不及於廣,又凡情之所牽,遠覺其親,勢之所趨,近生其玩,故聖人以遠處近,以近處遠。

[24]馴傲略
狎獸者,乃欲掩獸者也,驅鳥者,必非羅鳥者也,故凡足恭仰承,必懷圖謀之私,倔傲相對,反具成全之德,馴宜閑之,傲宜納之。

[25]警懈略
山雀圍繞,可困猛虎,蜂蠆發毒,可死壯士,山雀固微,以其警也,壯士固勇,以其懈也,故警則雖弱而奏功,懈則雖強而招敗,唯警與懈,機之所在。

[26]甘苦略
道旁之李,其味本苦,群兒爭食,卻以為甘,智者因之,乃甘其所苦,苦其所甘,榮之以譽,驅之於死,至死而民弗怨。

[27]錯對略
兩者相錯,可互為用,過則入之,不及容之,兩者直對,中無迴旋,勢均力敵,必起爭執,錯之與對,枉直之道也,老子曰枉則直。

[28]損益略
同是風雷雨露,發育成長,固由於是,摧殘削弱,亦由於是,故智者執此為術,佯以益之,實則損之,而愚者不知,欣欣然樂而受之也。

[29]乘除略
天地之數,有乘有除,ㄧ核乘之,敷為萬莖,萬莖除之,收於ㄧ核,大衍之數,乘數也,歸奇之數,除數也,故乘之以觀其妙,除之以觀其竅。

[30]緩急略
情境雖急,而心不急,則急而不亂,情境雖緩,而心不緩,則緩而不怠,因急而亂,必至僨事,因緩而怠,必至誤事。

[31]主客略
釣者得魚,而魚死之,弋者得鳥,而鳥死之,一得一失,主客之勢不同耳,故凡勢之得失,在握其主,勿淪於客,主則為釣不為魚,客則為鳥不為弋。

[32]前後略
火烈於前,必衰於後,水湧於前,必竭於後,盈虛消息,萬有皆然,卦至上爻,從無不變,故善計者不豪於前,謀富於後,善戰者不捷於前,謀勝於後,善治者不張於前,謀成於後。

[33]一統略
宇宙有始,始必有一,宇宙有成,成必有統。故一先於統,統成其一;不一則乖,斯喪其統。無統則亂,烏定於一?故不一不統,不統不一。天得其一,以統星辰,地得其一,以統生靈,人得其一,以統身心。故一之則統,統之則一;天一之統,統於天時,地一之統,統於地利。人一之統,統於人和。故一而震出,統而巽齊。

[34]慶弔略
慶其所樂,樂而忘形,真情表露;弔其所悲,悲不自勝,真情乃現;內心真情,隱藏不露,動之以情,形其哀樂。真情既現,不難駕馭。

[35]闢闔略
闢是開,闔是關,一開一關,兩相對待。如同住一屋,屋有二門,一開一關,獨門出入。既便管理,又便聯繫。

[36]鉤拒略
鉤是探討別人隱衷,拒是彌縫自己過失,一則探討,一則彌縫,兩相對待。觀察他人,聽到奉承話,眼神會向上飛揚,聽到批評話,眼神會向下沉滯,這是鉤的應用。拒則聽到他人的奉承話或批評話,自己的眼神不變,使人莫測高深。

Thursday, April 06, 2006

嵇康養生論


題 解

昭明文選卷五十三養生論李善注﹕"嵇康傳﹕'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藥,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著養生論。'"梁章鉅文選旁證卷四十三﹕"隋書經籍志注﹕'養生論三卷,嵇康譔,亡。野客叢書稱賀方回家所藏嵇康集十卷,有養生論,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可能嵇康論養生文不止一篇,今僅存此篇。

本 文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 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 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榖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脩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之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闇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 ,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 世人不察,惟五榖*是見,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驅,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欣 賞

這是一篇討論怎樣養生的議論文。嵇康首先說精神跟形體的關係﹕服藥有時候汗水還出不來,可是慚愧的情緒一來就津津流出;沒有吃飯會餓,可是曾子居喪七天不吃飯也不餓;平常用力刷頭髮鬢毛也刷不直,可是壯士一怒就能衝冠。 所以應該注意精神和形體的調養。

修養要從小事入手,不要因為小就不注意。嵇康舉出商湯大旱做例子,即使多澆一次水都有用處。人的身體要靠精神來保養,一次生氣、一次悲哀都會殘害身體。所以要修養本性以保養精神,安靜內心以保養身體。不要有愛恨、憂喜,應該淡泊和平。身體的補養,對精神有益處。身體健康,精神就能愉快。呼出舊氣,吸入新氣,吃補藥,注意營養,使身體健康。

嵇康進一步說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吃豆子能使人增加體重,吃榆錢能使人昏睡,吃臭菜、辣菜能使人眼睛受傷。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很大﹕住在險阻地方,脖子容易長瘤子。各種顏色會傷眼睛,淫邪的聲音會傷耳朵,有的食物會傷臟腑,喝酒會傷腸胃。小小的身體被這麼多外力攻擊,怎麼能長久呢?

世人飲食不加節制,以致百病叢生;好色不倦,以致生命斷絕。養生不當,從小處錯起,積小成大,造成傷害。所以應該在病還顯出的時候就謹慎,不要等病重了才醫治,那就來不及了。養生要有恆,不可半途而廢要有長遠的計劃,不要想短期有效果。
嵇康認為人的長壽是可能的,要看養生是否得當。他提出一些方法﹕清虛靜泰,少私寡欲,不追求名譽,不吃濃味,不讓外物累心。總結是﹕要守一個道,溫和地養育它,一天天趨向成功,合乎天理。這樣做去,就可以像羨門、王喬那麼長壽了。

養生大全(Mysterious Longevity)-黃龍丹院 提供

《周易》 傳為伏羲制卦,文王繫辭而作。秦始皇焚書時,因該書屬卜筮類而倖存。該書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為《易經》,即六十四卦以及每一卦的卦爻辭。第二部分為《易傳》,包含《彖傳上》、《彖傳下》、《象傳上》、《象傳下》、《文言傳》、《繫辭傳上》、《繫辭傳下》、《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等十翼。該書中的陰陽、卦爻、數術為金丹派所採用,成為道家功夫修煉的數理根據及方法。

《道德經》 又名《老子》,全書分《道經》﹑《德經》二大篇。東周時期的李聃(老子)著,全書共5000多字,是賅哲學、倫理、養生為一體之著作,創道家體系,為道家學說的開山經典。其中的養生之理,如“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致虛極,守靜篤”﹑“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等觀點,至今仍為丹家修煉的指導思想。該書的註解本甚多,僅《道藏》中即有五十多種。現存最早版本,為郭店所出土的殘本;然後是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兩抄本及東漢‧河上公的注本。

《莊子》 三十三篇,東周‧莊周著,為道家經典之一。歷代著本甚多,最古為晉代五家本。司馬彪和孟式本為五十二篇,崔撰和向秀本為二十七篇,但都已佚。現存僅郭象本,為三十三篇,唐代改名為《南華經》,以成玄英的疏本較為中肯。該書對現代修丹有較大的影響。

《廣成子》 托名黃帝到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論述養生之道而作。其宗旨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原文見於《莊子˙在宥篇》)後世注解本甚多,以宋‧蘇軾《廣成子解》為最佳,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行氣玉佩銘》 原刻於十二面體角柱形玉佩上,約刻於戰國初期(公元前380年)前後。原拓片見《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關修丹的文字敘述,共四十五字,即“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釋曰:“作者認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則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導引圖》 1.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初期的帛畫,它是迄今我國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一百釐米,與前段四十厘米帛連在一起,面寬四十厘米,上有四十四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像,分上下四層,每層繪有小圖十一幅,每幅小圖平均高九至十二厘米,每小圖為一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有衣著,或為裸背,均為工筆彩繪。除個別人像作器械運動外,多為徒手操練,其中涉及到動物的有八圖,鳥佔四圖(分鳥、鷂﹑鶴﹑鸇四種),猿猴計二圖,此外為一龍、一熊。該圖與五禽戲相對照,缺鹿與虎。原圖無名,現名係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確定的。2﹑見《隋書‧經籍志》:《導引圖》三卷。原注立一﹑坐一﹑臥一,已佚。3﹑《崇文總目》: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引文:《導引圖序》,已佚。4﹑見《雲笈七籤》卷三十四《寧先生導引養生法》附圖,已佚。5﹑見《崇文總目》:《六氣導引圖》一卷,已佚。6﹑清‧敬慎山房刊《導引圖》,流傳不廣。

《卻穀食氣篇》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中與《導引圖》同時發掘出的帛書,書名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確定,全書共約五百字,但殘損較嚴重,僅存300多字。主要記述關於不食穀物,利用呼吸養生的方法。是目前發掘出繼《行氣玉佩銘》之後,用文字記載修丹療法的最早專著。

《太平經》 全名《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東漢中葉,托名于吉所著。全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後輯入《道藏‧太平部》中,現已殘缺不全,僅存五十七卷。經王明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補,編為《太平經合校》,基本恢復原狀。該書發展了《老子》中“道”和“一”的學說,為外可治國,內可養生的道家理論極深的著作,也為張道陵的天師道和張角太平道所奉的最高經典。在養生方面,該書記述了存思﹑還精﹑守一﹑胎息等多種方法。提出:“欲壽者,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現有北京中華書局版本。

《周易參同契》 亦名《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該書為現存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最早著作。該書以《周易》八卦為基礎,綜合了黃老學說,總結了先秦道家養生經驗而成。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天人合一的御致之道;中篇述養生與內丹之理;下篇闡煉丹服食之術。以“三道由一”的觀點貫通其中,創立了“內丹”理論,被道家奉為“丹經王”。該書注解本甚多,以五代後蜀‧彭曉﹑宋‧朱熹﹑宋‧俞琰的注本較為公允。現有《四庫全書》﹑《道藏》等多種版本。

《安般意守經》 為早期流進我國的佛經之一,東漢‧安世高譯為漢文。該書為用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控制貪﹑瞋﹑痴的小乘經典,對禪觀影響極大。該書將呼吸分為四種:“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音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該分類方法對佛教天台宗的六妙法門影響甚大。現有《中華大藏經》本。

《養生論》 三國‧嵇康著,為較早的養生論著。該文存於梁‧昭明太子《文選》中,《醫心方》也有收錄。該書通過對大量的自然現象研究,論述了人的壽命可以延長,同時提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絕,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

《黃庭內景經》 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傳為晉‧魏舒之女魏夫人著。該書多用隱語論述人體精﹑氣﹑神的關係,被譽為內丹術的生理解剖書。其中許多部位、名詞,如重樓﹑泥丸﹑玉枕﹑夾脊﹑尾閭﹑丹田等一直延用至今。該書的注本甚多,以務成子注本較為中肯,解釋該書名為“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經。內者,心也;景者,像也。外像為喻,即日﹑月﹑星辰﹑雲霞之像;內像為喻,即血﹑肉﹑筋骨﹑臟腑之像也。原書本無句章,務成子分為三十六章,並取句首兩字為章名。該書現存多種刊本。

《抱朴子內篇》 二十卷,晉‧葛洪著。該書論述了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邪卻禍等內容,屬古代早期有關氣功和煉丹的道家著作。各卷名為:暢玄、論仙﹑對俗﹑金丹﹑至理﹑微旨﹑塞難﹑釋滯﹑道意﹑明本﹑仙藥﹑辨問﹑極言﹑勤求﹑雜應﹑黃白﹑登涉﹑地真﹑遐覽﹑袪惑。該書被輯入《道藏‧太清部》,也有《四庫全書》等多種版本。【可參讀李豐楙教授所著《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一書。】

《枕中經》 一卷,晉‧葛洪著。該書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人體的肝﹑肺﹑心﹑腎合為一體,並有“閉氣”﹑“內想”練氣功的記載:“鳴天鼓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即閉氣從一至十,心暗數之,滿九便止……..定即內想,自然安寢其中。常能如是,永無疾病。”該書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

《養性延命錄》 二卷,南北朝‧梁‧陶弘景著。該書由《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組成,並從道家養生的觀點記述了服氣﹑閉氣﹑導引﹑按摩等方法,提出吹﹑呼﹑嘻﹑呵﹑噓﹑呬等六種呼氣方法治療疾病。該書大量引用上自農黃,下及魏晉之際的經典,藉以闡述養生之要,這對保存古代氣功經籍起了相當重要的貢獻。《宋史‧藝文志》有著錄,現有《道藏》和《四庫全書》本。

《劉子》 十卷,北齊‧劉書撰。該書對“形”﹑“心”﹑“神”三者的關係有獨特的見解。提出“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其觀點對後世養性者影響甚大。該書卷次為:清神第一﹑防欲第二﹑去情第三﹑韜光第四﹑崇學第五﹑專學弟六﹑辨學第七﹑履言第八﹑思順第九﹑慎獨第十。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養生要集》 晉‧張湛著,原書已佚,《隋書.經籍志.醫方部》有著錄,為早期影響較大的養生專著。部分重要片段被收入《養性延命錄》和《醫心方》中。該書提出: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養生方導引法》 撰寫的作者和年代不詳,散錄於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中。主要記述用導引氣功治療多種疾病,為現存較早的導引氣功治病專著。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又名《童蒙止觀》﹑《小止觀》。隋‧智顗著,為佛家天台宗奉行的重要經典。共十篇:即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行﹑正修行﹑善根發﹑覺知魔事﹑治病﹑證果等十篇。其中提出止觀法,成為現代靜功修煉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用吹、噓﹑嘻﹑呵﹑呼﹑呬六種氣治病的方法,是修丹學重要的理論著作。現有《中華大藏經》本。

《攝養枕中方》 唐‧孫思邈著,該書記述了道家煉丹服食之術,和導引行氣之法。全書共八篇:自慎﹑仙經禁忌﹑仙道忌十敗﹑仙道十戒﹑學仙雜忌﹑導引﹑行氣﹑守一。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坐忘論》 一卷,唐‧司馬承禎著。該書是在《莊子》有關“坐忘”的基本觀點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勉循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並提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其觀點和方法對後世靜功修煉的影響甚大。該書還引用《莊子》﹑《靈寶經》﹑《西昇經》等多種經典的語錄,對研究氣功古籍也有一定考證價值。全書共分七篇: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天隱子養生論》 亦稱《天隱子》,一卷,唐‧司馬承禎托名天隱子所著。該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論述了養生之道。全書共分八篇:神仙﹑易簡﹑漸門﹑齋戒﹑安處﹑存想﹑坐忘﹑解神。觀點新穎,語言通俗易懂。提出神就是人,人通過修煉可以成神的觀點,並告誡修煉者應擇簡明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的修煉,不要追求高深詭奇之術。練功者應注意營養﹑勞逸結合﹑環境適宜,最後通過“閉目”﹑“收心”﹑“存想”而“入靜坐忘”,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心目論》 一卷,唐‧吳筠著。該書借“心”與“目”的對話,論述了養形神的關鍵是守靜去躁。提出“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于茲。”該書體裁活潑新穎,引人入勝。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形神可固論》 一卷,唐‧吳筠著,《宋史‧藝文志》著錄。該書專題論述了守神﹑服氣﹑養形的關係和理論,對內丹理論影響較大,並引用有《陰符經》﹑《龜甲經》等多種經典,對整理古籍有一定參考價值。

《會真記》 全名《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唐‧施肩吾撰。第一卷分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五篇。第二卷分養生﹑養形﹑養氣﹑養心﹑養壽五篇。第三卷分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五篇。第四卷分真水火﹑真龍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五篇。第五卷分煉法入道﹑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會道﹑煉道入聖五篇。該書多引用《太上隱書》﹑《通玄真經》﹑《洞玄經》﹑《西山記》﹑《三元真經》﹑《九天秘錄》等多種古籍語錄,以證其理,不僅其理有道,易啟迪讀者心竅,而且對保存古籍經典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入藥鏡》 《宋史‧藝文志》輯錄為三卷,《道藏》收入為一卷,五代‧崔希範著。全書用三字經體裁,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全過程,提出“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並附有“百字令”,以闡明道﹑佛﹑儒三家之理。該書為修煉內丹功較有影響的早期著作,後世注家甚多。

《雲笈七籤》 一百二十卷,宋‧張君房在真宗期間(998-1022年),在《大宋天宮寶藏》的基礎上,攝其要籍,匯集而成。該書收集了多種導引﹑保健﹑養生珍本。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等。收載功法有“寧先生導引養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胎息法”﹑“玄鑒導引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等多種功法。被譽稱為“小道藏”。在保存我國古代修丹理論和功法上,具有極珍貴的價值。

《胎息經》 原作者和年代不詳,為闡述胎息的最早專論,歷代注家甚多,以幻真先生注本最為信達。胎息經共八十三字,即“胎以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該文由《道藏‧洞真部》所輯。

《悟真篇》 宋‧張伯端撰,刊於1075年,該書為道教內丹術的主要經典,其影響與《周易參同契》齊名。《四庫全書總目》曰:“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該書以詩詞的體裁偕外丹術語,論述內丹術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為端”。全書共有書八十一首,其中七律十六首,表二八一斤之數,以指人身性與命,陰與陽各一半;七絕六十四首,以應六十四卦數;五言一首,以象太乙之數,另外有西江月詞十二首,以證一年十二月之數。該書後世注本甚多,僅《道藏》就有十多家,其中以宋‧薛道光﹑元‧陳致虛的注本較為公允,現有多種刊本。

《金丹四百字》 宋‧張伯端撰,刊於1078年,該書文字簡練,僅用四百字概括了內丹修煉基本過程。正文前附作者自序,序中提出的“和合四象”﹑“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等概念一直延用至今。該書對當代修丹學影響甚大,後世注本也甚多,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金寶內煉丹法》 又名《青華秘文》,或《悟真外篇》,全名《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三卷,並附有圖,宋‧張伯端撰,刊於1078年。該書對內丹修煉的理論學說逐一進行了專題論述,其中的“心為君”,“神為主”,“意為媒”,“氣為用”等學說具有特別意義。全文篇目有:金丹圖論﹑心為君說﹑口訣中口訣﹑神為主論﹑氣為用說﹑精為氣說﹑意為媒說﹑坎離說﹑下手訣﹑精神論﹑幻丹說﹑捉丹法﹑神水華池說﹑百竅說﹑採取圖說﹑交會圖說﹑採取交會口訣﹑真泄天機圖論﹑火候圖論﹑陰盡圖論﹑總論金之要﹑次第秘訣﹑火候秘訣採取圖說論。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修真十書》 六十四卷,宋‧杏林真人石泰撰。該書收集張伯端﹑鍾離權﹑呂洞賓﹑崔希範﹑蕭廷芝﹑施肩吾等八人的著作,如《金丹四百字》﹑《還源篇》﹑《翠虛篇》﹑《悟真篇》等,用以闡述內丹術的修煉理論及方法並附有多幅圖畫,使學者能心神領會而不致曲解。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丹經指要》 全名《玉谿子丹經指要》,三卷,附有圖,宋‧李簡易著。上卷有混成仙派之圖﹑悟真篇﹑指要交會圖﹑三五一都圖。其中論述了九還﹑七返﹑鼎器﹑真鉛﹑真汞﹑真土﹑刀圭﹑媒合﹑採取﹑融結﹑烹煉﹑金木交并﹑水源清濁﹑溫養﹑沐浴﹑脫胎﹑神化等修煉事項。中卷有長生久視書﹑辨惑論﹑丹房法語﹑羲皇作用等篇。下卷有張紫陽贈白雲洞劉道人歌﹑規中圖﹑十二字訣﹑規中圖密語詩歌等。該書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

《攝生月令》 一卷,宋‧姚稱著。該書記述了在一年四季十二月不同時期內,修煉者在起居﹑飲食﹑吐納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道樞》 四十二卷,宋‧曾慥著,該書對內丹修煉的許多基本觀點作了專題論述,同時收有古代有關內丹經籍和功法。該書卷幅較多:第一至十二卷,載玄軸篇﹑五化篇﹑坐忘篇﹑集要篇。第十三至二十四卷,載指玄篇﹑歸根篇﹑呼吸篇﹑心鏡篇﹑胎息篇﹑聖胎篇﹑元氣篇﹑血脈篇。第二十五至三十三卷,載日月篇﹑玄樞篇﹑太清篇﹑養生篇﹑俱修養導引法。第三十四至四十二卷,載眾妙篇﹑參同悟真等篇﹑入藥鏡﹑內外二用。該書被輯入《道藏‧太玄部》中。

《攝生要義》 一卷,宋‧河濱丈人著。該書將養生原則概括為“調息﹑攝性﹑緩形﹑節欲”八個字。全書共十篇:存想﹑調氣﹑按摩﹑導引﹑行景﹑飲食﹑居住﹑房中﹑四時﹑禁忌。

《孫不二元君法語》二卷,金‧孫不二述。該書收錄了《坤道功夫次第》五言律句詩十四首:即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煉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衝舉。同時收有《女功內丹》七言絕句詩七首。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道藏》 為收集道家書籍的大型叢書,對道家書目的收錄,各代正史書中皆有專篇。作為專集輯錄,首見於唐‧武則天時期(690 ~ 704年)史崇﹑崔湜﹑沈佺期編的《一切道經音義》,收錄道書兩千多卷。唐‧開元年間(713 ~ 741年),將前者改名為《三洞瓊綱》,並增收道書為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宋真宗時期(998~1022年),以王欽若為總理,戚倫﹑陳堯佐﹑仲素大師﹑朱益謙﹑馮德之為主編,編成《寶文統論》,收道書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張君房編《大宋天公寶藏》,收書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並在此基礎上,精選一百二十二卷道書匯成《雲笈七籤》。元‧披雲子收錄道書七千八百卷,編成《道藏經》,為《道藏經》正式命名本,後被戰火焚毀。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又重新收集道書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編成《正統道藏》,萬歷年間(1573~1619年)二刻印刷。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白雲觀重刊。民國初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現以《正統道藏》為正本,共輯道書一千四百二十一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按“三洞”﹑“四輔”、“十二類”進行分類編排。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輔為太玄部﹑太清部﹑太平部﹑正一部。十二類為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讚頌類﹑表奏類。全書編排次序為以“三洞”為主要部分,其中每“洞”含“十二類”,然後以“四輔”附其後。現存多種刊本。

《中黃真經》 又名《太清中黃真經》﹑《胎藏論》﹑《胎藏中黃經》,二卷。傳為九先君撰,中黃真人注,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該書論述了食氣﹑胎息﹑養形等多種養生方法及觀點。全書共十八章:內養形神章第一﹑食氣玄微章第二﹑五芽感應章第三﹑煙霞靜志章第四﹑百窮關聯章第五﹑長存之道章第六﹑咸美心酸章第七﹑穀食精華章第八﹑三蟲宅居章第九﹑九先真氣章第十﹑胎息真仙章第十一﹑五臟真氣章第十二﹑太極真功章第十三﹑九氣真仙章第十四﹑太微玄功章第十五﹑九行空門章第十六﹑六腑萬神章第十七﹑勿洩天機章第十八章。

《太上老君內觀經》 作者和出書年代不詳,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該書為闡述內觀的專著,提出“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尋思。”其觀點對現代氣功學有一定影響。

《張三丰全集》 四卷,張三丰述,李西月編。該書收集了張三丰的全部有關內丹煉養的論述,對現代修丹學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輯要》本。

《修齡要旨》 一卷,明‧冷謙著,為養生的重要著作。第一﹑第二篇闡述四時起居的調攝,觀點正確,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第三至第九篇,收集多種古代氣功導引功法,如延年六字訣﹑四季卻病歌﹑長生十六字妙訣﹑十六段錦﹑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歌訣﹑卻病八則等。對收集保存古代功法有重要的貢獻。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活人心法》 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曜仙活人心法》。二卷,明‧朱權著。上卷為養生法,內容包括治心﹑導引法(附有圖)去病延年六字法﹑保養精神及補養飲食等。下卷輯錄了玉笈二十六方,以及加減靈秘十八方。全書用道家的觀點闡述了部分養身的理論。

《遵生八箋》 二十卷,明‧高濂著,刊于1591年。該書內容較廣,從養生出發,論述了飲食﹑起居﹑房事等有關問題,並收錄了古代氣功功法八種:陳希夷十二月坐功二十四式﹑靈劍子四導引法十五式﹑五臟導引法十三式﹑太上混元按摩十六式﹑天竺按摩法十八式﹑婆羅門導引法十二式﹑八段錦導引法與八段錦坐功圖﹑治萬病坐功訣三十三式。四川巴蜀書社有刊印本。

《易經洗髓經》 一卷,明.紫凝道人編,刊於1624年。該書介紹了作者根據古代的導引術,易筋經﹑八段錦等功法,取其所長而創編的易筋洗髓健身術。

《靜坐書》 明.高攀龍著。該書介紹了靜坐的方法和效應。提出“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

《仙佛合宗》 又名《伍真人丹道九篇》或《丹道九篇》,明‧伍守陽著,刊於1630年。該書共九篇:最初還虛第一﹑真意第二﹑水源清濁真丹幻丹第三﹑火足候止火景採大葯候天機第四﹑七日採大葯天機第五﹑大藥過關服食天機第六﹑守中第七﹑出神景出神收神法第八﹑末後還虛第九﹑另附邱祖小周天歌訣。該書對現代修丹學有一定影響,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為龍門宗弟子先修讀本。

《天仙正理》 二卷,明.伍守陽著,刊於1639年。作者為龍門派第八代傳人,對氣功的造詣頗深。該書前卷有自序﹑增注說﹑道緣淺說篇,後卷有先天後天二氣直論第一等十章。並附有重修天仙正理書後﹑伍真人事實及授受源流略。該書對現代的修丹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現有《道藏輯要》本。

《諸真元奧集成》 簡稱《元奧集成》,九卷,明‧朱載瑋輯。該書收集了影響較大的內丹術古籍九種:卷一為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卷二為石泰《還源篇》﹑卷三為薛道光《還丹復命篇》﹑卷四為陳楠《翠虛篇》﹑卷五為無名氏的《金液還丹印證圖》﹑卷六為白玉蟾《指元篇》﹑卷七為蕭廷芝《金丹大成集》﹑卷八為趙友欽《仙佛同源》﹑卷九為許遜《石函記》。該書被《四庫全書》存目。

《道藏續編》 清‧閔一得編。該書在《道藏》的基礎上,收集前者未輯道書五十五部。 1931年上海醫學書局有影印本。

《道藏精華錄百種》 守一子編,成書年代不詳。該書收錄了《道藏》中優秀道家書籍一百部,使讀者對道家學說有一定了解。現有上海醫學書局刊印本。

《將攝保命篇》 不著撰氏。全書共分七節,以介紹靜功養生方法的七個階段:第一節為明補,即取氣煉力以補形。第二節為禁忌,即忌房事,保精液,還精補腦。第三節為方便,即排除雜念一心修煉。第四節為化身坐忘法。第五節為胎息法。第六節為影人。第七節為服紫霄法。此七節為靜功修煉的七個階段,該法有益於人體健康。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性命圭旨》 不著撰者和年代。全書共分元﹑亨﹑利﹑貞四集,附有多種畫圖,圖文並茂,互解內丹修煉的理論和方法,對現代修丹修煉的影響較大。元集中有三聖圖﹑內外二藥圖說﹑和合四象圖說﹑五氣朝元圖說等三十三篇。亨集中有退藏沐浴訣﹑玉液煉形圖﹑龍虎交姤圖等十三篇。利集中有採藥歸壺圖﹑卯酉周天口訣﹑行火候法等十二篇。貞集中有嬰兒現形圖﹑真空煉形圖說等十二篇。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貯香小品》 一卷,明‧萬後賢著。該書介紹了六種簡而易學,有助於內臟功能活動的導引術。即心病導引﹑肝病導引﹑腎病導引﹑肺病導引﹑脾病導引﹑膽病導引。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一卷,延陵先生輯,成書年代不詳。該書十五個部份,輯錄古代流行的服氣功法十二種,即修養大略﹑張果先生服氣法﹑鸞法師服氣法﹑李奉時山人服氣法﹑蒙山賢者服氣法﹑王說山人服氣新訣﹑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胎息口訣﹑胎息精微論﹑胎息雜談﹑秘要口訣﹑用氣集神訣﹑煉氣法﹑委氣法﹑閉氣法。該書是研究古代服氣法具有相當實用價值的氣功古籍,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古仙導引按摩法》 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內。該書收集了古代吐納﹑導引﹑按摩等保健功法十一種:即太清導引養生經﹑寧先生導引養生法﹑蛤蟆行氣法﹑王子喬導引法﹑導引雜說﹑導引按摩﹑元鑒導引法﹑按摩法。該書對保存古代流行的功法有一定價值。

《氣法要妙至訣》 一卷,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該書介紹了幾種古代吐納身術:即調氣法﹑節氣法﹑助導引咽氣法﹑導引新候要訣,並諸氣法。該書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內。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一卷,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被輯入守一子的《道藏精華錄百種》內。該書認為修煉之關鍵在於“心”,提出“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心,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其觀點對現代靜功有一定影響。

《勿藥元詮》一卷,清‧汪昂撰。該書記述了導引﹑氣功﹑養生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對某些疾病在飲食﹑起居﹑四時調攝方面的忌宜事項。

《女丹合篇》 清‧賀龍驤著。該書收集了明清時期有關女子練功的著作七種:《男女丹功異同辨》﹑《女丹十則》﹑《女金丹》﹑《樵陽經女功修煉》﹑《女功煉己還丹圖說》﹑《女丹詩集後編》﹑《女丹要言》。指出男女練功有別,女子以“斬赤龍”(即斷月經)為急,保存女子古代功法和女子練功理論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輯要新增道經》本。

《養生導養編》 一卷,清‧張映漢撰,刊於1823年。該書介紹了用搓﹑揉﹑挖﹑捏﹑握等手法從頭部﹑胸腹﹑上肢﹑背部﹑下肢等依次進行自我按摩的方法。該書卷首有穴道圖四幅。

《壽人法》 一卷,清‧汪晸撰。該書收集古代氣功功法八種:即理脾土訣﹑理肺金訣﹑理腎水訣﹑理肝木訣﹑理心火訣﹑坐功訣﹑長輯訣﹑導引訣。內容簡明,後被輯入《頤生集》中。

《延年九轉法》一卷,清‧方開著。該書介紹了一套共九節自我保健按摩法,長期堅持鍛練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收入《頤生集》中。學習九轉還丹之培訓弟子,可參考精讀。

《頤身集》 清‧葉志洗輯,刊於1852年。該書輯入了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明‧冷謙《修齡要旨》﹑清‧汪昂《勿藥元詮》﹑汪晸《壽人經》﹑方開《延年九轉法》五部氣功養生古籍。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重新刊印。

《衛生要術》 一卷,清‧潘蔚著,刊於1858年。全書收集了“十二段錦”﹑“分行外功”﹑“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多種按摩﹑導引保健術。

《內功圖說》 清‧王祖源輯,刊於1881年。作者在潘蔚《衛生要術》的基礎上重加摹編,並繪圖說明而成,收有“十二段錦總訣”﹑“分行外功法”﹑“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多種古代氣功﹑導引﹑按摩等保健功。對保存古代功法有一定價值。

《內外功圖說輯要》 清‧席裕康輯,刊於1919年。該書輯錄了多種古代氣功﹑導引﹑按摩等保健功法和著作,如《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說》﹑《五禽舞行功法圖說》﹑《八段錦》﹑《易筋經》等,並附圖說明。全書共分二十八門,有一百二十四圖,收集資料頗多,對保存古代功法有一定價值。


以上刊本,歡迎讀者深究,並譯為現代語文,稿費從優,歡迎與來靜約談,預先付一半稿酬。 ── 來靜 後語

Tuesday, April 04, 2006

不一樣的四神湯














< 四神湯 > 1.知足 2.感恩 3.包容 4.善解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逆境如磨玉之石,能使璞玉發光亮...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
手做好事,腳走好路...
樂觀是我之所得,悲觀是我之所失...

脾氣不好,嘴巴不好...
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只要自家上進,那怕人家看輕...
甘願做,歡喜受...

人生活在空間,消逝於時間....
吸入心寧靜,呼出口微笑...
守住於現在,此刻多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