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大全(Mysterious Longevity)-黃龍丹院 提供

《道德經》 又名《老子》,全書分《道經》﹑《德經》二大篇。東周時期的李聃(老子)著,全書共5000多字,是賅哲學、倫理、養生為一體之著作,創道家體系,為道家學說的開山經典。其中的養生之理,如“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致虛極,守靜篤”﹑“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等觀點,至今仍為丹家修煉的指導思想。該書的註解本甚多,僅《道藏》中即有五十多種。現存最早版本,為郭店所出土的殘本;然後是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兩抄本及東漢‧河上公的注本。
《莊子》 三十三篇,東周‧莊周著,為道家經典之一。歷代著本甚多,最古為晉代五家本。司馬彪和孟式本為五十二篇,崔撰和向秀本為二十七篇,但都已佚。現存僅郭象本,為三十三篇,唐代改名為《南華經》,以成玄英的疏本較為中肯。該書對現代修丹有較大的影響。
《廣成子》 托名黃帝到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論述養生之道而作。其宗旨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原文見於《莊子˙在宥篇》)後世注解本甚多,以宋‧蘇軾《廣成子解》為最佳,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行氣玉佩銘》 原刻於十二面體角柱形玉佩上,約刻於戰國初期(公元前380年)前後。原拓片見《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關修丹的文字敘述,共四十五字,即“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釋曰:“作者認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則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導引圖》 1.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初期的帛畫,它是迄今我國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一百釐米,與前段四十厘米帛連在一起,面寬四十厘米,上有四十四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像,分上下四層,每層繪有小圖十一幅,每幅小圖平均高九至十二厘米,每小圖為一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有衣著,或為裸背,均為工筆彩繪。除個別人像作器械運動外,多為徒手操練,其中涉及到動物的有八圖,鳥佔四圖(分鳥、鷂﹑鶴﹑鸇四種),猿猴計二圖,此外為一龍、一熊。該圖與五禽戲相對照,缺鹿與虎。原圖無名,現名係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確定的。2﹑見《隋書‧經籍志》:《導引圖》三卷。原注立一﹑坐一﹑臥一,已佚。3﹑《崇文總目》: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引文:《導引圖序》,已佚。4﹑見《雲笈七籤》卷三十四《寧先生導引養生法》附圖,已佚。5﹑見《崇文總目》:《六氣導引圖》一卷,已佚。6﹑清‧敬慎山房刊《導引圖》,流傳不廣。
《卻穀食氣篇》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中與《導引圖》同時發掘出的帛書,書名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確定,全書共約五百字,但殘損較嚴重,僅存300多字。主要記述關於不食穀物,利用呼吸養生的方法。是目前發掘出繼《行氣玉佩銘》之後,用文字記載修丹療法的最早專著。
《太平經》 全名《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東漢中葉,托名于吉所著。全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後輯入《道藏‧太平部》中,現已殘缺不全,僅存五十七卷。經王明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補,編為《太平經合校》,基本恢復原狀。該書發展了《老子》中“道”和“一”的學說,為外可治國,內可養生的道家理論極深的著作,也為張道陵的天師道和張角太平道所奉的最高經典。在養生方面,該書記述了存思﹑還精﹑守一﹑胎息等多種方法。提出:“欲壽者,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現有北京中華書局版本。
《周易參同契》 亦名《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該書為現存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最早著作。該書以《周易》八卦為基礎,綜合了黃老學說,總結了先秦道家養生經驗而成。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天人合一的御致之道;中篇述養生與內丹之理;下篇闡煉丹服食之術。以“三道由一”的觀點貫通其中,創立了“內丹”理論,被道家奉為“丹經王”。該書注解本甚多,以五代後蜀‧彭曉﹑宋‧朱熹﹑宋‧俞琰的注本較為公允。現有《四庫全書》﹑《道藏》等多種版本。
《安般意守經》 為早期流進我國的佛經之一,東漢‧安世高譯為漢文。該書為用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控制貪﹑瞋﹑痴的小乘經典,對禪觀影響極大。該書將呼吸分為四種:“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音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該分類方法對佛教天台宗的六妙法門影響甚大。現有《中華大藏經》本。
《養生論》 三國‧嵇康著,為較早的養生論著。該文存於梁‧昭明太子《文選》中,《醫心方》也有收錄。該書通過對大量的自然現象研究,論述了人的壽命可以延長,同時提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絕,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
《黃庭內景經》 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傳為晉‧魏舒之女魏夫人著。該書多用隱語論述人體精﹑氣﹑神的關係,被譽為內丹術的生理解剖書。其中許多部位、名詞,如重樓﹑泥丸﹑玉枕﹑夾脊﹑尾閭﹑丹田等一直延用至今。該書的注本甚多,以務成子注本較為中肯,解釋該書名為“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經。內者,心也;景者,像也。外像為喻,即日﹑月﹑星辰﹑雲霞之像;內像為喻,即血﹑肉﹑筋骨﹑臟腑之像也。原書本無句章,務成子分為三十六章,並取句首兩字為章名。該書現存多種刊本。
《抱朴子內篇》 二十卷,晉‧葛洪著。該書論述了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邪卻禍等內容,屬古代早期有關氣功和煉丹的道家著作。各卷名為:暢玄、論仙﹑對俗﹑金丹﹑至理﹑微旨﹑塞難﹑釋滯﹑道意﹑明本﹑仙藥﹑辨問﹑極言﹑勤求﹑雜應﹑黃白﹑登涉﹑地真﹑遐覽﹑袪惑。該書被輯入《道藏‧太清部》,也有《四庫全書》等多種版本。【可參讀李豐楙教授所著《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一書。】
《枕中經》 一卷,晉‧葛洪著。該書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人體的肝﹑肺﹑心﹑腎合為一體,並有“閉氣”﹑“內想”練氣功的記載:“鳴天鼓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即閉氣從一至十,心暗數之,滿九便止……..定即內想,自然安寢其中。常能如是,永無疾病。”該書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
《養性延命錄》 二卷,南北朝‧梁‧陶弘景著。該書由《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組成,並從道家養生的觀點記述了服氣﹑閉氣﹑導引﹑按摩等方法,提出吹﹑呼﹑嘻﹑呵﹑噓﹑呬等六種呼氣方法治療疾病。該書大量引用上自農黃,下及魏晉之際的經典,藉以闡述養生之要,這對保存古代氣功經籍起了相當重要的貢獻。《宋史‧藝文志》有著錄,現有《道藏》和《四庫全書》本。
《劉子》 十卷,北齊‧劉書撰。該書對“形”﹑“心”﹑“神”三者的關係有獨特的見解。提出“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其觀點對後世養性者影響甚大。該書卷次為:清神第一﹑防欲第二﹑去情第三﹑韜光第四﹑崇學第五﹑專學弟六﹑辨學第七﹑履言第八﹑思順第九﹑慎獨第十。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養生要集》 晉‧張湛著,原書已佚,《隋書.經籍志.醫方部》有著錄,為早期影響較大的養生專著。部分重要片段被收入《養性延命錄》和《醫心方》中。該書提出: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養生方導引法》 撰寫的作者和年代不詳,散錄於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中。主要記述用導引氣功治療多種疾病,為現存較早的導引氣功治病專著。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又名《童蒙止觀》﹑《小止觀》。隋‧智顗著,為佛家天台宗奉行的重要經典。共十篇:即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行﹑正修行﹑善根發﹑覺知魔事﹑治病﹑證果等十篇。其中提出止觀法,成為現代靜功修煉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用吹、噓﹑嘻﹑呵﹑呼﹑呬六種氣治病的方法,是修丹學重要的理論著作。現有《中華大藏經》本。
《攝養枕中方》 唐‧孫思邈著,該書記述了道家煉丹服食之術,和導引行氣之法。全書共八篇:自慎﹑仙經禁忌﹑仙道忌十敗﹑仙道十戒﹑學仙雜忌﹑導引﹑行氣﹑守一。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坐忘論》 一卷,唐‧司馬承禎著。該書是在《莊子》有關“坐忘”的基本觀點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勉循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並提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其觀點和方法對後世靜功修煉的影響甚大。該書還引用《莊子》﹑《靈寶經》﹑《西昇經》等多種經典的語錄,對研究氣功古籍也有一定考證價值。全書共分七篇: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天隱子養生論》 亦稱《天隱子》,一卷,唐‧司馬承禎托名天隱子所著。該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論述了養生之道。全書共分八篇:神仙﹑易簡﹑漸門﹑齋戒﹑安處﹑存想﹑坐忘﹑解神。觀點新穎,語言通俗易懂。提出神就是人,人通過修煉可以成神的觀點,並告誡修煉者應擇簡明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的修煉,不要追求高深詭奇之術。練功者應注意營養﹑勞逸結合﹑環境適宜,最後通過“閉目”﹑“收心”﹑“存想”而“入靜坐忘”,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心目論》 一卷,唐‧吳筠著。該書借“心”與“目”的對話,論述了養形神的關鍵是守靜去躁。提出“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于茲。”該書體裁活潑新穎,引人入勝。被輯入《道藏‧太玄部》。
《形神可固論》 一卷,唐‧吳筠著,《宋史‧藝文志》著錄。該書專題論述了守神﹑服氣﹑養形的關係和理論,對內丹理論影響較大,並引用有《陰符經》﹑《龜甲經》等多種經典,對整理古籍有一定參考價值。
《會真記》 全名《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唐‧施肩吾撰。第一卷分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五篇。第二卷分養生﹑養形﹑養氣﹑養心﹑養壽五篇。第三卷分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五篇。第四卷分真水火﹑真龍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五篇。第五卷分煉法入道﹑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會道﹑煉道入聖五篇。該書多引用《太上隱書》﹑《通玄真經》﹑《洞玄經》﹑《西山記》﹑《三元真經》﹑《九天秘錄》等多種古籍語錄,以證其理,不僅其理有道,易啟迪讀者心竅,而且對保存古籍經典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入藥鏡》 《宋史‧藝文志》輯錄為三卷,《道藏》收入為一卷,五代‧崔希範著。全書用三字經體裁,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全過程,提出“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並附有“百字令”,以闡明道﹑佛﹑儒三家之理。該書為修煉內丹功較有影響的早期著作,後世注家甚多。
《雲笈七籤》 一百二十卷,宋‧張君房在真宗期間(998-1022年),在《大宋天宮寶藏》的基礎上,攝其要籍,匯集而成。該書收集了多種導引﹑保健﹑養生珍本。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等。收載功法有“寧先生導引養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胎息法”﹑“玄鑒導引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等多種功法。被譽稱為“小道藏”。在保存我國古代修丹理論和功法上,具有極珍貴的價值。
《胎息經》 原作者和年代不詳,為闡述胎息的最早專論,歷代注家甚多,以幻真先生注本最為信達。胎息經共八十三字,即“胎以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該文由《道藏‧洞真部》所輯。
《悟真篇》 宋‧張伯端撰,刊於1075年,該書為道教內丹術的主要經典,其影響與《周易參同契》齊名。《四庫全書總目》曰:“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該書以詩詞的體裁偕外丹術語,論述內丹術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為端”。全書共有書八十一首,其中七律十六首,表二八一斤之數,以指人身性與命,陰與陽各一半;七絕六十四首,以應六十四卦數;五言一首,以象太乙之數,另外有西江月詞十二首,以證一年十二月之數。該書後世注本甚多,僅《道藏》就有十多家,其中以宋‧薛道光﹑元‧陳致虛的注本較為公允,現有多種刊本。
《金丹四百字》 宋‧張伯端撰,刊於1078年,該書文字簡練,僅用四百字概括了內丹修煉基本過程。正文前附作者自序,序中提出的“和合四象”﹑“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等概念一直延用至今。該書對當代修丹學影響甚大,後世注本也甚多,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金寶內煉丹法》 又名《青華秘文》,或《悟真外篇》,全名《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三卷,並附有圖,宋‧張伯端撰,刊於1078年。該書對內丹修煉的理論學說逐一進行了專題論述,其中的“心為君”,“神為主”,“意為媒”,“氣為用”等學說具有特別意義。全文篇目有:金丹圖論﹑心為君說﹑口訣中口訣﹑神為主論﹑氣為用說﹑精為氣說﹑意為媒說﹑坎離說﹑下手訣﹑精神論﹑幻丹說﹑捉丹法﹑神水華池說﹑百竅說﹑採取圖說﹑交會圖說﹑採取交會口訣﹑真泄天機圖論﹑火候圖論﹑陰盡圖論﹑總論金之要﹑次第秘訣﹑火候秘訣採取圖說論。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修真十書》 六十四卷,宋‧杏林真人石泰撰。該書收集張伯端﹑鍾離權﹑呂洞賓﹑崔希範﹑蕭廷芝﹑施肩吾等八人的著作,如《金丹四百字》﹑《還源篇》﹑《翠虛篇》﹑《悟真篇》等,用以闡述內丹術的修煉理論及方法並附有多幅圖畫,使學者能心神領會而不致曲解。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丹經指要》 全名《玉谿子丹經指要》,三卷,附有圖,宋‧李簡易著。上卷有混成仙派之圖﹑悟真篇﹑指要交會圖﹑三五一都圖。其中論述了九還﹑七返﹑鼎器﹑真鉛﹑真汞﹑真土﹑刀圭﹑媒合﹑採取﹑融結﹑烹煉﹑金木交并﹑水源清濁﹑溫養﹑沐浴﹑脫胎﹑神化等修煉事項。中卷有長生久視書﹑辨惑論﹑丹房法語﹑羲皇作用等篇。下卷有張紫陽贈白雲洞劉道人歌﹑規中圖﹑十二字訣﹑規中圖密語詩歌等。該書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
《攝生月令》 一卷,宋‧姚稱著。該書記述了在一年四季十二月不同時期內,修煉者在起居﹑飲食﹑吐納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道樞》 四十二卷,宋‧曾慥著,該書對內丹修煉的許多基本觀點作了專題論述,同時收有古代有關內丹經籍和功法。該書卷幅較多:第一至十二卷,載玄軸篇﹑五化篇﹑坐忘篇﹑集要篇。第十三至二十四卷,載指玄篇﹑歸根篇﹑呼吸篇﹑心鏡篇﹑胎息篇﹑聖胎篇﹑元氣篇﹑血脈篇。第二十五至三十三卷,載日月篇﹑玄樞篇﹑太清篇﹑養生篇﹑俱修養導引法。第三十四至四十二卷,載眾妙篇﹑參同悟真等篇﹑入藥鏡﹑內外二用。該書被輯入《道藏‧太玄部》中。
《攝生要義》 一卷,宋‧河濱丈人著。該書將養生原則概括為“調息﹑攝性﹑緩形﹑節欲”八個字。全書共十篇:存想﹑調氣﹑按摩﹑導引﹑行景﹑飲食﹑居住﹑房中﹑四時﹑禁忌。
《孫不二元君法語》二卷,金‧孫不二述。該書收錄了《坤道功夫次第》五言律句詩十四首:即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煉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衝舉。同時收有《女功內丹》七言絕句詩七首。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道藏》 為收集道家書籍的大型叢書,對道家書目的收錄,各代正史書中皆有專篇。作為專集輯錄,首見於唐‧武則天時期(690 ~ 704年)史崇﹑崔湜﹑沈佺期編的《一切道經音義》,收錄道書兩千多卷。唐‧開元年間(713 ~ 741年),將前者改名為《三洞瓊綱》,並增收道書為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宋真宗時期(998~1022年),以王欽若為總理,戚倫﹑陳堯佐﹑仲素大師﹑朱益謙﹑馮德之為主編,編成《寶文統論》,收道書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張君房編《大宋天公寶藏》,收書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並在此基礎上,精選一百二十二卷道書匯成《雲笈七籤》。元‧披雲子收錄道書七千八百卷,編成《道藏經》,為《道藏經》正式命名本,後被戰火焚毀。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又重新收集道書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編成《正統道藏》,萬歷年間(1573~1619年)二刻印刷。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白雲觀重刊。民國初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現以《正統道藏》為正本,共輯道書一千四百二十一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按“三洞”﹑“四輔”、“十二類”進行分類編排。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輔為太玄部﹑太清部﹑太平部﹑正一部。十二類為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讚頌類﹑表奏類。全書編排次序為以“三洞”為主要部分,其中每“洞”含“十二類”,然後以“四輔”附其後。現存多種刊本。
《中黃真經》 又名《太清中黃真經》﹑《胎藏論》﹑《胎藏中黃經》,二卷。傳為九先君撰,中黃真人注,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該書論述了食氣﹑胎息﹑養形等多種養生方法及觀點。全書共十八章:內養形神章第一﹑食氣玄微章第二﹑五芽感應章第三﹑煙霞靜志章第四﹑百窮關聯章第五﹑長存之道章第六﹑咸美心酸章第七﹑穀食精華章第八﹑三蟲宅居章第九﹑九先真氣章第十﹑胎息真仙章第十一﹑五臟真氣章第十二﹑太極真功章第十三﹑九氣真仙章第十四﹑太微玄功章第十五﹑九行空門章第十六﹑六腑萬神章第十七﹑勿洩天機章第十八章。
《太上老君內觀經》 作者和出書年代不詳,被輯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該書為闡述內觀的專著,提出“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尋思。”其觀點對現代氣功學有一定影響。
《張三丰全集》 四卷,張三丰述,李西月編。該書收集了張三丰的全部有關內丹煉養的論述,對現代修丹學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輯要》本。
《修齡要旨》 一卷,明‧冷謙著,為養生的重要著作。第一﹑第二篇闡述四時起居的調攝,觀點正確,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第三至第九篇,收集多種古代氣功導引功法,如延年六字訣﹑四季卻病歌﹑長生十六字妙訣﹑十六段錦﹑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歌訣﹑卻病八則等。對收集保存古代功法有重要的貢獻。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活人心法》 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曜仙活人心法》。二卷,明‧朱權著。上卷為養生法,內容包括治心﹑導引法(附有圖)去病延年六字法﹑保養精神及補養飲食等。下卷輯錄了玉笈二十六方,以及加減靈秘十八方。全書用道家的觀點闡述了部分養身的理論。
《遵生八箋》 二十卷,明‧高濂著,刊于1591年。該書內容較廣,從養生出發,論述了飲食﹑起居﹑房事等有關問題,並收錄了古代氣功功法八種:陳希夷十二月坐功二十四式﹑靈劍子四導引法十五式﹑五臟導引法十三式﹑太上混元按摩十六式﹑天竺按摩法十八式﹑婆羅門導引法十二式﹑八段錦導引法與八段錦坐功圖﹑治萬病坐功訣三十三式。四川巴蜀書社有刊印本。
《易經洗髓經》 一卷,明.紫凝道人編,刊於1624年。該書介紹了作者根據古代的導引術,易筋經﹑八段錦等功法,取其所長而創編的易筋洗髓健身術。
《靜坐書》 明.高攀龍著。該書介紹了靜坐的方法和效應。提出“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
《仙佛合宗》 又名《伍真人丹道九篇》或《丹道九篇》,明‧伍守陽著,刊於1630年。該書共九篇:最初還虛第一﹑真意第二﹑水源清濁真丹幻丹第三﹑火足候止火景採大葯候天機第四﹑七日採大葯天機第五﹑大藥過關服食天機第六﹑守中第七﹑出神景出神收神法第八﹑末後還虛第九﹑另附邱祖小周天歌訣。該書對現代修丹學有一定影響,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為龍門宗弟子先修讀本。
《天仙正理》 二卷,明.伍守陽著,刊於1639年。作者為龍門派第八代傳人,對氣功的造詣頗深。該書前卷有自序﹑增注說﹑道緣淺說篇,後卷有先天後天二氣直論第一等十章。並附有重修天仙正理書後﹑伍真人事實及授受源流略。該書對現代的修丹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現有《道藏輯要》本。
《諸真元奧集成》 簡稱《元奧集成》,九卷,明‧朱載瑋輯。該書收集了影響較大的內丹術古籍九種:卷一為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卷二為石泰《還源篇》﹑卷三為薛道光《還丹復命篇》﹑卷四為陳楠《翠虛篇》﹑卷五為無名氏的《金液還丹印證圖》﹑卷六為白玉蟾《指元篇》﹑卷七為蕭廷芝《金丹大成集》﹑卷八為趙友欽《仙佛同源》﹑卷九為許遜《石函記》。該書被《四庫全書》存目。
《道藏續編》 清‧閔一得編。該書在《道藏》的基礎上,收集前者未輯道書五十五部。 1931年上海醫學書局有影印本。
《道藏精華錄百種》 守一子編,成書年代不詳。該書收錄了《道藏》中優秀道家書籍一百部,使讀者對道家學說有一定了解。現有上海醫學書局刊印本。
《將攝保命篇》 不著撰氏。全書共分七節,以介紹靜功養生方法的七個階段:第一節為明補,即取氣煉力以補形。第二節為禁忌,即忌房事,保精液,還精補腦。第三節為方便,即排除雜念一心修煉。第四節為化身坐忘法。第五節為胎息法。第六節為影人。第七節為服紫霄法。此七節為靜功修煉的七個階段,該法有益於人體健康。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性命圭旨》 不著撰者和年代。全書共分元﹑亨﹑利﹑貞四集,附有多種畫圖,圖文並茂,互解內丹修煉的理論和方法,對現代修丹修煉的影響較大。元集中有三聖圖﹑內外二藥圖說﹑和合四象圖說﹑五氣朝元圖說等三十三篇。亨集中有退藏沐浴訣﹑玉液煉形圖﹑龍虎交姤圖等十三篇。利集中有採藥歸壺圖﹑卯酉周天口訣﹑行火候法等十二篇。貞集中有嬰兒現形圖﹑真空煉形圖說等十二篇。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貯香小品》 一卷,明‧萬後賢著。該書介紹了六種簡而易學,有助於內臟功能活動的導引術。即心病導引﹑肝病導引﹑腎病導引﹑肺病導引﹑脾病導引﹑膽病導引。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一卷,延陵先生輯,成書年代不詳。該書十五個部份,輯錄古代流行的服氣功法十二種,即修養大略﹑張果先生服氣法﹑鸞法師服氣法﹑李奉時山人服氣法﹑蒙山賢者服氣法﹑王說山人服氣新訣﹑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胎息口訣﹑胎息精微論﹑胎息雜談﹑秘要口訣﹑用氣集神訣﹑煉氣法﹑委氣法﹑閉氣法。該書是研究古代服氣法具有相當實用價值的氣功古籍,現有《道藏精華錄百種》本。
《古仙導引按摩法》 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內。該書收集了古代吐納﹑導引﹑按摩等保健功法十一種:即太清導引養生經﹑寧先生導引養生法﹑蛤蟆行氣法﹑王子喬導引法﹑導引雜說﹑導引按摩﹑元鑒導引法﹑按摩法。該書對保存古代流行的功法有一定價值。
《氣法要妙至訣》 一卷,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該書介紹了幾種古代吐納身術:即調氣法﹑節氣法﹑助導引咽氣法﹑導引新候要訣,並諸氣法。該書被輯入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百種》內。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一卷,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被輯入守一子的《道藏精華錄百種》內。該書認為修煉之關鍵在於“心”,提出“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心,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其觀點對現代靜功有一定影響。
《勿藥元詮》一卷,清‧汪昂撰。該書記述了導引﹑氣功﹑養生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對某些疾病在飲食﹑起居﹑四時調攝方面的忌宜事項。
《女丹合篇》 清‧賀龍驤著。該書收集了明清時期有關女子練功的著作七種:《男女丹功異同辨》﹑《女丹十則》﹑《女金丹》﹑《樵陽經女功修煉》﹑《女功煉己還丹圖說》﹑《女丹詩集後編》﹑《女丹要言》。指出男女練功有別,女子以“斬赤龍”(即斷月經)為急,保存女子古代功法和女子練功理論有一定貢獻。現有《道藏輯要新增道經》本。
《養生導養編》 一卷,清‧張映漢撰,刊於1823年。該書介紹了用搓﹑揉﹑挖﹑捏﹑握等手法從頭部﹑胸腹﹑上肢﹑背部﹑下肢等依次進行自我按摩的方法。該書卷首有穴道圖四幅。
《壽人法》 一卷,清‧汪晸撰。該書收集古代氣功功法八種:即理脾土訣﹑理肺金訣﹑理腎水訣﹑理肝木訣﹑理心火訣﹑坐功訣﹑長輯訣﹑導引訣。內容簡明,後被輯入《頤生集》中。
《延年九轉法》一卷,清‧方開著。該書介紹了一套共九節自我保健按摩法,長期堅持鍛練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收入《頤生集》中。學習九轉還丹之培訓弟子,可參考精讀。
《頤身集》 清‧葉志洗輯,刊於1852年。該書輯入了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明‧冷謙《修齡要旨》﹑清‧汪昂《勿藥元詮》﹑汪晸《壽人經》﹑方開《延年九轉法》五部氣功養生古籍。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重新刊印。
《衛生要術》 一卷,清‧潘蔚著,刊於1858年。全書收集了“十二段錦”﹑“分行外功”﹑“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多種按摩﹑導引保健術。
《內功圖說》 清‧王祖源輯,刊於1881年。作者在潘蔚《衛生要術》的基礎上重加摹編,並繪圖說明而成,收有“十二段錦總訣”﹑“分行外功法”﹑“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多種古代氣功﹑導引﹑按摩等保健功。對保存古代功法有一定價值。
《內外功圖說輯要》 清‧席裕康輯,刊於1919年。該書輯錄了多種古代氣功﹑導引﹑按摩等保健功法和著作,如《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說》﹑《五禽舞行功法圖說》﹑《八段錦》﹑《易筋經》等,並附圖說明。全書共分二十八門,有一百二十四圖,收集資料頗多,對保存古代功法有一定價值。
以上刊本,歡迎讀者深究,並譯為現代語文,稿費從優,歡迎與來靜約談,預先付一半稿酬。 ── 來靜 後語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