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08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有一個小男孩養了一隻烏龜,這天,他想盡了辦法要讓這隻烏龜探出頭來,可卻怎麼樣也沒辦法。他試著用棍子敲牠,用手拍打牠….,但任憑他怎麼敲,怎麼拍,烏龜都動也不動,氣得他整天嘟著小嘴,好不開心。

後來他的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便幫他把烏龜給放到一個暖爐上面,不一會兒,這隻烏龜便因著溫度而漸漸地把頭、四肢、尾巴給伸出殼外。男孩開心地笑了。

最後,祖父對小男孩說了一句話:「當你要別人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不要用攻擊的方式,而要給他關懷與溫暖,這樣的方法反而更有效。」

可不是嗎?就像故事中的男孩對待那隻烏龜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期待別人聽進自己的意見,或是要別人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也常常會用一些比較激烈的手段與言語,然而,套一句故事的最後祖父所講的話:「當你要別人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不要用攻擊、批評…的方式,而要給他關懷與溫暖,這樣的方法反而更有效。」

《聖經》上有一句值得省思的話:「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待人、「軟」一點,回答「柔和」些。適時適度地給別人一些微笑與溫暖,不但不會讓您的建議被打折扣,反而還會讓您的話語與理念更能嵌入人們的心坎兒裡。發怒,往往是愚者的行徑,待人「柔和」一點,會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Thursday, June 19, 2008

調整看事物的焦距


文章來源:郭騰尹的幸福天空
人類心理的「阿斯伯內多效應」

在盛噶仁波切所寫的【我就是這樣的活佛】書中,有一則我很感動的故事,我也常常在演講時引用,這個故事可以對人間的愛恨糾葛找到一個讓自己自由的窗口。

故事是古代有位書生,他和未婚妻本來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這位書生遭此打擊,從此一病不起。家人尋遍名醫仙丹都藥石罔治,眼看書生就要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位四海雲遊的僧人,得知事情脈絡,就有心點化他。

僧人到了書生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他看。書生勉強的從鏡子中看到了茫茫大海,有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潮水正不時的拍打她的身軀。

這時路過一個人,朝屍體看了一眼,搖搖頭,嘆著一口氣離開;又路過一人,看到這裸身女子遭此意外,心中頗有感傷,便將自己的衣服脫下,蓋在女子的身體上,然後幽幽的走開;鏡中又出現了第三人,看此慘狀,就在岸邊主動的挖了一個坑,小心翼翼的把女子給掩埋了,讓她不再暴露在眾人之前。

瞬間,鏡中的場景從沙灘切換到紅纙帳房,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燭間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紅燭搖曳的身影讓書生頗為不解。

僧人解釋: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而你是當時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她蓋過一件衣服,所以她今生與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還是那個最後把她埋葬、讓她能夠入土為安的人,而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聽完,書生大悟,馬上從床上坐起,心中不再有遺憾,而病也不藥而癒了。

書生之所以抑鬱成疾、走不出去,最主要的關鍵是自己陷入其中無法自拔,而僧人透過鏡子的示現,讓書生從旁觀看,這時因為將自己抽離出來,我們反而更客觀,對許多人事物都有了不同的見解。人生如果是一齣戲的話,我們都是劇中人,當我們有機會坐在台下,看著自己的痛苦與掙扎、看著自己的無知,我相信我們會對「自己」有不同的判斷與期許。

就像我們去欣賞一幅油畫時,如果你就站在畫的近處,恐怕很難體會出油畫的境界,若是站在適當的距離,你才能領略畫者的構圖以及色彩的層次,而油畫逼真的效果也才會被突顯出來。你會為畫者的功力讚佩不已,這種離開畫面較遠、圖像反而看得更清晰的景像,在心理學又叫做「阿斯伯內多效應」,這個效應由阿斯伯內多所提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種效應不只適用在繪畫,也適用於我們對人事物的觀察與了解上,就像成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在談決策創新時,也曾在課堂上問學員一個問題:如果你在池塘邊釣魚,釣了三個小時,仍然沒有一條魚上釣,這時你會做什麼改變來增加自己釣到魚的機會?不論你會不會釣魚,大家立即腦力激盪的找出好多答案,其中「換餌」是最迅速、也是最普遍的答案,其實光餌就有分不同的類型、成份、甚至挖蚯蚓或是撒一些誘餌吸引魚群靠近等等不同的答案。後來的答案也很制式,像是換線,線又有分子線、母線,與線有關的還包括鉛錘、?子、浮標,也許這些都已嚐試改變了,但還是釣不到魚怎麼辦?有些經驗較豐富的學員會回答換魚竿、換釣點,甚至換方式改用電魚的方法。最後,「換人」的答案一出口,就得到了眾家的笑聲,而我也一直在等候這個答案,它幾乎都是最後才會出現的。

理由是,我們很習慣換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東西,卻不習慣換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人們最容易犯「我執」的盲點,以為什麼事都要靠自己解決,當真的釣不到魚時,何不換自己呢?就像我們在組織裡也很會換人,只是換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當我們還到煩惱或問題時,可以將它大大的寫在紙上,然後放在桌上,試著與問題保持一些距離,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想事情;或者也可以問自己,如果我不是當事人的話,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一位旁觀者,我會對當事人有何建議?如果我沒有決策權,也不必擔責任,那麼我的決策又會有何不同?

記得有一次看風潮唱片總經理楊錦聰表演「蘇菲旋轉」,他說剛開始轉一圈時就會跌倒,後來甚至會嘔吐,但是一些不斷嚐試練習的人,卻可以旋轉好幾個小時,而且旋轉得如此輕鬆自在,甚至這也是一種靜心的過程,透過練習,我們可以將自己抽離,離開了自己的軀體,我們看到自己在旋轉,承載歲月所累積下來的快樂的、幽暗的情緒,我相信那是種探索深層自我的過程,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擁抱自己與寬容別人,因為我們對待人事物的焦距不同了。

就像數位相機都有變焦的功能,每一張照片都有最適合的焦距,遠或近都有不同的景緻,也都會傳達出不同的訊息,試著偶爾在思慮時當一個旁觀者,一旦自己沒有利害關係時,思想更能放得開,格局也會因此擴大,我們就能從迷茫執著中找到一條新的出路,看到新的風景。

Action is Power:

1. 如果你在事件涉入程度越深,你越有可能在決策上受此效應影響。

2. 有私心就無法全心觀察事物,所以要盡力做到心無雜念。

3. 避免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待事物,尤其是私心或偏見。

4. 學習用其他相關者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5. 人生許多的煩惱,都是把「我」看得太重,所以「毋意,毋必,毋故,毋我」是現代人修行的方法。

6. 冷靜下的思慮,將會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

7. 把玩一下相機的焦距,調動一下,看看裡面的世界會不會有所不同。

Tuesday, June 10, 2008

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
一、放鬆
二、放下
三、放開
四、放空
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第一個方法是「放鬆」。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站在忙碌的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第四個方法是「放空」。

空不是"沒有"的意思,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為什麼水滿了,您還是一直倒水?」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