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8, 2006

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樑,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麼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cost(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學習如何節制、省錢。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 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 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麼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認輸逃避的名字叫「這不是我的興趣」



因為買房子的緣故,認識了一個相當認真負責的房屋仲介業務員。最近他認真的向我請教轉業的事。我問他:「你不是做得不錯嗎?」為什麼想轉行?他回答:「現在我對買賣房子已經沒有興趣、沒有熱忱!」我再問:「那你對什麼事有興趣?」他說還在想,不知道。

這個劇情我見過太多了,也太熟悉了。我繼續問:「你最近的業績好嗎?」「不好!」和我的猜測完全一致。「你過去的業績好嗎?」 「曾經很好。」 「那你過去對賣房子有興趣、有熱忱嗎?」 「那是剛開始的時候,大陸的政府不打壓房地產,相較現在,生意好做多了。」他的回答也合乎我的預測,他其實並不是因為興趣不合而想離開,而是因為挫折,耐不住寂寞!

我沒有直接告訴他我的想法,怕打擊他的信心。但我提供了幾個思考方向:一、確認自己對什麼事有興趣,而這件事又可以當事業經營。二、確認對現在的工作沒熱忱、沒興趣,是不是受了環境不佳、生意不好做,以至於業績不佳、獎金不多的影響?三、回想一下,過去業績好的時候,你是否覺 得對房地產充滿熱忱呢?

這位小朋友還沒有給我答案,但根據我的經驗,百分之九十以上,他根本不是沒興趣,或者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 有興趣,做房地產,OK!只不過隨著市場起伏,隨著業績波動浮沉。現在想離開,只不過是用「沒有興趣」來迴避認輸逃避。大多數的人,面臨生涯挫折、陷落時,都用「興趣不合」做為逃避的代名詞。

我也曾經陷落過,我也曾想轉業,只不過上天眷顧我,當時我想不出有興趣的事,也正好沒有其他的機會,而我又家無餘糧,不能辭職慢慢找答案,只好繼續做。而後來,陷落過去了,心平復了,我又發覺我對原來的工作還是充滿熱忱!

這些都是一時一地的起伏。每一個該認清低潮的自己、懦弱的自己、想不開的自己,逃避是理所當然的,認輸也是可能的。只不過沒有人會真正用「認輸逃避」做為理由,因為這理由太差勁了,表示自己吃不了苦、禁不起考驗,於是乎「興趣不合」變成每一個人最常用的理由。

其實事實的真相十分容易檢驗,因為如果真的對某事有興趣,願意成為你的事業或志業,你會很清楚知道你要做什麼?你也很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只知道「這不是我的興趣」,對什麼有興趣卻一無所知。

老實說,真正對某件事有興趣,而傾一輩子去追逐的人少之又少,這種人都是人中龍鳳。而大多數人都是在隨緣下接觸一件事,熟悉一件事,習慣成自然,終於喜歡這件事,最後因為這件事,而成就了自己一身的事業與志業。

最悲哀的人則是禁不起挫折的打擊,跨不過生命陷落的缺口,而退縮、而轉變,回首一生,啥都不是。

沒有人會認輸,沒有人會逃避,因為理由都是「興趣不合」。弱者通常一輩子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現在你正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嗎?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一條苦瓜的啟示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

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弟子朝聖走過每處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

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 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愛情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

我們嘗過感情與生命的大苦的人,並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因為它就是那麼苦,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

一般人只要有苦的準備,煮熟了這苦瓜,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會那麼苦了!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態度。

不是期待苦瓜變甜
而是去真實的體會和了解
苦瓜本來就是苦瓜
是連根苦的
這是一個苦瓜的實相、真相
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
唯有真正面對事物的真相
我們才能從中了脫

所有的事情唯有就當下去面對它、解決它
不期待未來才能真正地解決和處理

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人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曾在美國聽聞一件趣事:加州有位女士養了一隻珍貴的鸚鵡,非常可愛美麗,但是牠卻有一個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聲音混濁難聽,喉嚨裏好像塞滿了令人作嘔的痰。女主人十分焦慮,急忙帶牠去看獸醫,唯恐牠患上了呼吸系統的疾病。

不料檢查結果,鸚鵡完全健康,沒有毛病。問題出在女主人身上,因為她抽煙,所以經常咳嗽,這隻鸚鵡只是唯妙唯肖地把主人的聲音模仿得以假亂真罷了。那女主人若有所悟,立即戒了煙。

這個故事,能否給予我們一點啟示呢?人的通病,總覺得別人不是,自己總是對的。殊不知大家來自不同的生活層面,所見所想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樣,加上個性、知識的差異,便形成觀念的分歧,特別是以「自我為中心」,故此社會上常有不愉快、不和諧的事,乃至極大的爭端發生。

誰不希望在此紛亂的塵世,尋求一點祥和與溫馨呢?

記得證嚴法師有一件為人稱道的事:有一天,證嚴法師為了慈濟醫院的事,前去拜訪台北一位慈濟委員,那位委員端出一杯茶招待法師,當時她突然發現杯子稍有缺口,於是很不好意思的說:「師父,很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

法師回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人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正向面對人生的暴風雨

電視節目裡採訪一位老船長,老船長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他的眼前充滿了堅毅,因為他的一生中渡過了太多的大風大浪,那些在風雨中搏鬥的真實經驗,成了記者有興趣的議題,記者們想從老船長的航海經驗中找到一些人生的真理。

面對詭譎多變的天候,記者問了這位老船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船航行於大海上,不巧從收音機裡聽到遠處有一個強烈颱風正從前方襲擊而來,請問,以你的經驗會如何處理這種狀況?」

老船長聽完反問記者:「如果你是船長,你會怎麼辦?」

記者說:「我會趕緊將船駛進港口避風雨。」

老船長說:「這是正確的。但如果你是遠洋船長,現在正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按照暴風半徑,你根本躲不過,你又會怎麼辦呢?」

記者想了一下,「那我就加快速度將船調頭,遠離暴風圈,我相信這是最安全的做法,對不對?」

老船長搖了搖頭說:「這是不對的,當你調頭追船,變成被颱風追,船的速度是趕不上颱風的速度,所以你遲早會被捲入暴風圈中,同時這種行進方式,也會因為方向一致,而延長了待在暴風圈裡的時間,這是非常危險的。

記者接著回答:「那如果將船右轉和左轉90度,是不是會好一些呢?」

老船長仍然搖著頭,說道:「這還是不行,如果這樣做,船的整個側面會暴露在暴風雨當中,這將增加與暴風圈接觸的面積,這對船身而言這是更加危險的做法。」

記者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不會迎上去送死吧!」

老船長再次顯露出堅定的眼神:「在風雨中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握緊船的輪舵,讓船頭朝暴風圈不偏不倚的前進,唯有這麼做,才可以將與暴風圈接觸的面積變小,同時,因為你的船與暴風圈彼此的相對加速度,還可以減少與暴風圈接觸的時間,你將會發現,很快地,你已經安然的衝過暴風圈,看到美麗的藍天!」

這位記者從老船長的答案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是的!人生都會碰到一些無法逃的困難險阻,就像老船長會在海上遇到不可測的颱風一樣,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選擇視而不見,但是那些挑戰卻如鬼魅般不曾離去,就像一顆大石頭壓在我們的胸口一樣,那種壓力讓我們開始有了負面的情緒,美國的知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不是因害怕而逃跑,而是因逃跑而害怕。」只有你選擇正面面對它,這才是快速通過難關的方法,就像老船長一樣,我們也會因這些困難險阻而增加了自信與能力。

一個優秀船長的養成,不能只看教科書,不能只在岸邊捕魚,要獲得更有價值的魚獲,就必須要將船加滿油,將船駛進更遠的地方,並且要有面對風雨的打算,憑著專業信心和膽識,這不也是在職場上讓員工從優秀到卓越的過程嗎?

只要不逃避,一切都會有機會,在人生的各種階段裡,都請用正向的角度來面對風雨,因為風雨終會過去,而成長的軌跡與澎湃也會烙印在每一個人的心裡。 因此,暴風雨何嚐不是人生最真實的一堂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