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0, 2006

我願意在今天做些什麼,好讓明天可以成功?


從史丹佛的棉花糖實驗開始

阿瑟開車穩穩地穿行在城裡的車流中,一邊把他快完成的「紐約時報」拼字遊戲塞到椅背後面。同時,阿瑟的老闆,喬納森.沛辛這位出版業鉅子往後靠進柔軟的皮椅裡,開始了他的故事:

「我4歲時參加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後來變得很有名。這個實驗是探討小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對他以後所產生的影響。

「這個實驗大概是這樣的:跟我一樣大的小孩被帶到一間房間,一次一個人。然後有一個大人進來,在我面前放了1塊棉花糖,她說她得離開15分鐘,如果她不在的這段時間裡,我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她回來之後,她會再給我另外1塊棉花糖當作獎賞。」

「1換2的交易。付出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回報。嗯,就算是4歲的小孩都會覺得很划算。」阿瑟喃喃自語地說。

「當然啦。可是,15分鐘對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是很漫長的。再說,身邊也沒人會提醒你不可以吃。所以,那塊棉花糖的魅力突然間變得很難抗拒。」

「那你到底有沒有吃掉棉花糖呢?」

「沒有。但至少有10次以上我差一點就要吃了,我甚至去舔了它一口。讓我看著糖卻不能吃,實在是很痛苦。於是我唱歌、跳舞——所有我想到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我都做了——

「然後,感覺像是過了幾個小時那麼久,那位和善的女士終於回來了。」

「那她有沒有給你另外1塊棉花糖?」

「當然有。那2塊棉花糖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

「不過,這個實驗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他們有告訴你嗎?」

「這批研究人員回收了將近100份棉花糖家庭的問卷,研究結果相當驚人。

結果是,比起那些大人一離開,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沒有吃掉棉花糖的、甚至是掙扎了很久才吃的小孩,在學校裡都表現得比較好。

他們比較懂得與其他人相處,也比較會處理壓力。這些不吃棉花糖的小孩,最後都比吃棉花糖的小孩要來得成功很多。」沛辛解釋說。

「嗯,這的確很像你的寫照。」阿瑟說:「可是我還是不懂。為什麼4歲不吃棉花糖這件事,可以讓你在40歲時變成一個身價數10億的網路出版商呢?」

「這當然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為什麼?」

「今天早上你不是告訴我,珮蘭莎答應要留一盤美味的西班牙海鮮飯給你嗎?」

「是呀,她跟我說這次的海鮮飯是最頂級的。」
「那,你在就要吃到全世界最頂級的海鮮飯前的30分鐘做了什麼?」
「吃了一個麥香堡——吃了棉花糖!我懂了。因為我不能等,所以我為了一個什麼時候都吃得到的東西,壞了自己的食慾。」

「沒錯。你選擇了即時的享受,而不是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忍耐。」

「天啊,沛辛先生,你說的一點都沒錯。但我還是不太懂,吃不吃棉花糖,真的跟你坐在那裡放鬆享受,而我坐在這裡開車有關係嗎?」

「沒錯,阿瑟,絕對有關係。我們到家了,現在我要去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你呢,有什麼打算?」

「在我吃得下任何東西之前,都不要讓珮蘭莎找到我。」

阿瑟將沛辛先生載到門口,幫他開了車門跟大門。這是個多年來付他薪水,而且在他願意聽的時候,還教他些有價值的道理的老闆。

此刻他還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猜想這個有關棉花糖的事,會是老闆教給他最重要的一課。阿瑟離開了老闆的家,開車到附近的雜貨店,買了一包棉花糖。
成功的人不會急著吃棉花糖
「沛辛先生,早!你答應要跟我解釋那個棉花糖的故事,我滿腦子都在想這件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阿瑟你是想知道怎麼應用棉花糖理論,還有不吃棉花糖的人為什麼比吃棉花糖的人成功,對嗎?」

「對啊,我想知道這跟你的成功有什麼關係,呃,還有,跟我自己差強人意的成就有什麼關係?」

「嗯,『差強人意的成就』,真會遣詞用字。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你這麼會玩拼字遊戲了。」

「謝謝你,沛辛先生。我對文字是還滿有一套的,只是平常沒什麼機會表現。」

「阿瑟,你可以改變現況,我會告訴你怎麼做。不過,現在讓我們先回到你之前那些吃棉花糖的日子吧。先從高中開始好了,你那時候開什麼車?」
「哦,沛辛先生,我那時候開的可是最屌的車!一台棗紅色的雪佛萊Corvette敞篷車,絕對是一台炫到爆的好傢伙。我還載過回鄉探親的選美皇后一起兜風咧!」
「這就是你買那台車的原因嗎?」

「為了把妹?當然啦!而且很有用耶,我的電話簿從A排到Z都是滿的。」

「我相信。阿瑟,你怎麼買得起那台車?是人家送你的嗎?」

「不是啊,我用我16歲生日時拿到的錢來付頭款,然後去打工來付每個月的貸款和保險,不過我還得打第2份工來負擔跟所有女生約會的費用。如果車子需要維修,那我就真的慘了,大部分時候我都處於破產狀態中。」

「你那台炫到爆的雪佛萊是塊很大的棉花糖吧?」

「啊……這就是眼前的甜頭,對吧?我要馬上就擁有炫車和辣妹,這些卻不長久。到了今天,我開的是你的車,沒有哪個美女會對一個司機感興趣。可是,沛辛先生,每個人在高中的時候不是都想要最炫的車、最辣的妞嗎?」

「我當然也是啊,阿瑟。我高中的時候最羨慕像你這樣的人了。但是我選擇把錢存起來念大學,因為我相信,只要好好讀書,我就能得到人生中所有想要的東西。我那時候不吃棉花糖,換來的是現在的一切。」

「換個例子好了,如果我今天1次給你100萬,或是每天給你1塊錢累積金額的倍數,連續給30天,你要選哪個?」

「沛辛先生,我不是笨蛋,當然會選100萬啦。」

「你看你又來了,阿瑟。你又吃棉花糖了。你老是只圖眼前小利,而不會將眼光放遠。你應該選1塊錢,因為這樣的話,30天之後你會拿到超過5億!不過很可惜,才100萬就讓你把持不住了。」

「沒錯,阿瑟,我是說真的。這就是不馬上吃掉棉花糖所產生的驚人力量。1個月5億比1天100萬好太多了。」

「真的,我想你說動我了,沛辛先生。可是,我光知道理論又能怎樣?要怎麼做才能扭轉我的生活?你又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快到公司了,阿瑟,所以我只能先給你4個『棉花糖守則』。」

4個棉花糖守則

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凡事要從長遠來想,1塊錢的倍數累積30天,會超過5億。

小結:延遲享樂 提前成功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

「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但是,你不一定要這樣子!

決定未來是否成功的不是過去,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付出。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回饋——只要你別那麼急著吃掉棉花糖!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定價:200元 歡迎至圓神書活網購書

很棒的教育觀念

每次回國,我都會為女兒買幾件衣服。但是最近這次,我經過童裝店時,想了又想,沒買。

到家,女兒找我要新衣服。我手一攤,對她說;「老爸沒買,因為不知道妳會喜歡什麼衣服。妳已經六歲,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如改天,我帶妳去服裝店,由妳自己挑!」

◎不對也是對!?

隔日,我就帶她去買了衣服。她先不敢挑,非要我幫忙,經過再三鼓勵,才終於下手。她居然挑了幾件我平常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衣服。問題是,她自己挑的,她特別愛穿,穿在身上怎麼看都不對,卻也怎樣看都對。

我發覺,真正的「創意」和「突破」,往往是這樣來的。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比上一代強,就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讓他們作主。

◎你的風格在哪裡?

記得我以前在美國大學的國畫班上,有個美術系的學生,起初上課非常認真,一板一眼照我規定的去做。但是當他學會了國畫的基本筆法,就不再臨摹,而東一筆、西一筆地亂塗。

我當時很為他惋惜,覺得他如果照傳統方法苦練,一定能成很好的國畫家。幾年之後,我接到他畫展的請帖,走進會場,才發覺自己錯了。

他對了!因為他把中國畫的技巧,融入了他的繪畫當中。那確實不再是國畫,卻是「他」的畫!就藝術創作而言,什麼能比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更重要呢?

◎你的感覺在哪裡?

從那天開始,我常想:中國式的教育,在嚴格的管束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覺?尤其是今天,孩子都少,都寵得像寶。

「你該喝水了!免得流汗太多,上火。」
「你該吃水果了,免得便秘!」
「你該吃這個菜,少吃那個菜,因為這菜比較營養!」
「你該脫一件衣服了!天熱了!」
「你應該換蓋厚被了,天涼了!」
「你該念書了,是不是後天要考試?」

想想看!有多少父母不是這樣叮囑孩子?問題是,孩子也是人,他難道不知冷、不知餓?不曉得穿衣、吃飯?十幾年這樣「伺候」下來,那天生的本能,只怕反而變得遲鈍了!

我們一方面用無微不至、不必孩子操心的方法去帶他,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成為獨立思考、有為有守的人。這樣的教育,能成功嗎?

◎你敢跟他談戀愛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這樣帶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作主」的能力;遇到問題,他不自己面對、解決,卻退到父母的身後,等「大人」幫忙。連上大學,都可以看到許多「大孩子」,在比他矮一個頭的老媽的帶領下註冊。跟這樣的「男生」或「女生」談戀愛,你能放心嗎?你能確定他說出的話,代表他自己,他作的「允諾」必然會實現嗎?基於這個原因,我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製造機會,要他作主。

他要買電腦,我教他自己看資料、打電話,討價還價。碰到問題,我要他自己打免費諮詢專線,一項項跟人討論。有時候,他來問我,我甚至故意裝傻:「對不起!老爸不懂!你自己看著辦,自己決定吧!」

我也早早為他開了信用卡和銀行戶頭,存了一筆不算少的錢進去,然後對他說:「如果我發現你亂花,以後就別指望我給你更多錢。相反的,如果我發現你很懂理財,則可能以後把大筆的錢交給你管!」

我發現,他愈獲得尊重,愈會自重。尤其要緊的,是他學會了自負盈虧,也學會了負責。

◎你的頭在哪裡?

當我念研究所時,有位教授說得好,「研究所教你作學問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我覺得這何必等研究所?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已經應該教他。至少我們可以教他怎麼思考,而不直接幫他作答。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獨立的個人,憑什麼要求人人的答案一樣呢?只要他思考的方法正確,看法不偏激,又經過他自己的反覆辯證,就應該被尊重。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就算他錯了,失敗了!也是他自己的失敗,必須由他自己汲取教訓。

他有他的世界,要面對他的戰鬥,再強的父母,也不可能保護子女一輩子啊!你愈希望他禁得起打擊,愈要教他早早用自己的腳去站立。一直到今天,我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我還常對他說那句老話:「這是你的事,老爸不懂。我也有我要忙的,你的頭在哪裡?還是你自己決定吧...」

Tuesday, July 18, 2006

世間如棋,局局新!







世間如棋,局局新!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每一場戲都可以不同,每一個時段都是一個開始!自己是導演,自己是編劇,自己也是演員!過去認為不好的戲碼,可以從新更改,從新修整,從新創作!!
沒有什麼不可以,沒有什麼事做不到的,只要你願意!!
妳的未來由你決定,妳的人生將由妳的想法開始改變,也就是所謂的:
心念的改變!想法就是心念,心念就是想法!

Thursday, July 13, 2006

On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INFORMATION

Krishnamurti's Books

J. Krishnamurti
THE TEACHINGS OF J. KRISHNAMURTI International Web Site
Jiddu Krishnamurti: Quotes and Stories
jiddu krishnamurti and his insights into education
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
Krishnamurti Foundation India
KRISHNAMURTI Australia
Krishnamurti Foundation Trust
Krishnamurti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Quotations Page Of Krishnamurti
Books By and About Krishnamurti
Study on the life and philosophy of spiritual guru J. Krishnamurti
Krishnamurtic Works

*真理不在任何人為組織中,真理是無限的,純屬個人的了悟,智慧是無限的包含力,允許你自由的想,任何形式的野心,都導致焦慮、恐懼,當有了恐懼,就失去了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

*智慧產生於對自我的了解,你只有在面對世界上的人、事、想法關係中才能了解自己.

問:我們為什麼必須讀書?
克:你們為什麼必須讀書?
首先安靜地聽著
你從來不問自己為什麼必須遊玩、吃飯、觀賞河水
也從不問自己為什麼必須殘酷不是嗎?
當你不想做某件事情時
你才反抗並且質問
為什麼必須做這件事
讀書、遊玩、歡笑、做一個殘酷的或好心的人、觀賞河水、雲彩
這一切都是生命的一部份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讀書、如何走路
如果你無法欣賞綠葉的美
你就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你必須了解生命的全部
不只是一小部份
這就是你為什麼必須讀書
為什麼必須觀賞藍天
必須唱歌、跳舞、寫詩、受苦、學習及了解的原因
因為這一切都是生命。

'What distinguishes Krishnamurti, even from the great teachers of the past, the masters and the exemplars, is his absolute nakedness. ... If he had a mission, it is to strip men of their illusions and delusions, to knock away the false supports of ideals, beliefs, fetishes, every kind of crutch, and thus render back to man the full majesty, the full potency of his humanity. He has often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World Teacher." If any man living merits the title, he does.'
Henry Miller, The Books in My Life

"When he entered my room I said to myself, 'Surely the Lord of Love has come'. . . "
Kahlil Gibran

". . . 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 I have listened to. It was like listening to a discourse of the Buddha - such power, such intrinsic authority. . . "
Aldous Huxley

"a religious figure of the greatest distinction" and added, '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being I have ever seen."
George Bernard Shaw


"It was overpowering to listen to him. He emanated so much energy that I felt I simply could not sit directly across from him. He spoke simply and clearly, with very few gestures and no rhetoric. "
Friedrich Grohe

湛然常寂《神會禪師的悟境》

作者:聖嚴法師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湛然」的意思是水很深,很清明瑩澈的樣子,可以用秋天的明潭來比喻,風平波不起,是那麼地明而靜;不但能從水面看到水底,從四面八方看,也都是一看就透徹;而且水中不論有沒有魚蝦,自水面到水底,都是靜止不動、明徹見底的,這就叫做「湛然常寂」。

如果不是湛然便不可能常寂,如果不是常寂也不可能湛然。這也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同時的最高悟境,也是後來宋朝宏智正覺禪師提倡默照禪的依據。
湛然常寂,便是照而常默,正由於常默常照,所以能夠「應用無方」,不拘一格,不落陳套,適時、適所、適機,靈活運用,自在無礙,這便是大智慧人。世間所謂大智若愚者,平常不多言,如遇必須說話,則言必中肯,要言不繁而字字珠璣,原則是相同的。

去年秋天我在美國東部郊外的一個湖畔,拍了一張照片,由於水平如鏡,湖邊如畫一般的景色,在這張照片中,幾乎無法辨認何者是真景,何者是水面的倒影。這不僅是因為水有反映的功能,還必須水面是平靜無波的,如果水面有風吹拂的話,湖邊沿岸的景色就會是模糊的。

「常空」即是「常寂」,「常用」即是「湛然」。唯有心中無私欲、無我執,始能真的明靜湛然;唯有心中明靜湛然,始能明察萬物而化育萬物。但這是只有大覺的佛陀,才能夠到達這種地步,〈顯宗記〉所敘述讚歎的,都是在於誘導眾生向佛學佛,自信本來與佛無異,只因為被妄境所染,為煩惱所迷,只要回頭,便是彼岸在望。但這並不是說,禪悟的人,便是八相成道的事佛,不過是見到了自性即是空性的理佛。

所以真正能有湛然常寂的智慧,才能發揮巨靡遺、應用無方的力量。大覺佛陀,能夠回應一切眾生的需求,能夠使得眾生獲得恰到好處的回應,這便是佛的智慧,應用無方。佛一方面智慧如海,高深莫測,另一方面心境廣大,無邊無涯;慈悲的貢獻,是無量的,濟世的功能,也是無限的,因此任何眾生聞到佛法,就能或多或少得到幫助,因緣成熟的就得到多,因緣未成熟時,也能讓他種下得度的因緣。

所謂「用而長空」,是指雖然度了無數眾生,卻沒有覺得是在度眾生,也沒有期待眾生一定要做什麼,雖然佛也鼓勵眾生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是鼓勵,不會強制;對佛而言,眾生修行得力不得力,那是眾生自己的事。佛雖鼓勵眾生要布施、持戒、修福修慧,眾生是不是有什麼回饋,佛不會放在心上。因此佛有無量的功德,度無盡的眾生,但心中沒有牽掛,沒有期盼和等待。

所謂「空而常用」是說雖然沒有執著,可是經常有度眾生的功用。常空是空去我執及法執的無明煩惱,常用是用一切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知一切眾生之因種。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這兩句是反覆說明〈顯宗記〉第三、四兩句「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一般人以為的真空,是物質現象呈現的真空狀態,那是空間、空隙、空洞,不是佛法所說的真空。本文已在前面介紹過佛教所講空的層次,也介紹過了《般若經》、《大智度論》對於空義的陳述。

此處是告訴我們:「真空」的意思是「用而不有」,「妙有」的意思是「空而不無」。一般人的常識都以為,空了便沒有作用,凡所有便不是空。但是佛法所說的真空,乃是雖有作用,卻不以為有所作、有所得、有所成,既然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必會由於因緣而滅,離因離緣便是無為無作。真空不妨妙有,是一真法界的事理無礙;妙有不妨真空,是事理無礙法界的法住法位。即空即有是妙有,非有非空是真空。

九個一生受用的建議


美國「財星雜誌」七十五周年特刊專訪廿五位傑出的財經界人士,談影響他們最深的人和他們這一生最受用的建議。特選出其中九位最具代表性的人士,淺談啟發他們的人,並以中英對照,還原哪些話打造他們成功之路。

帕森斯:在談判桌上留點餘地
When you negotiate, leave a little something on the table.


帕森斯時代華納公司 董事長兼執行長 56歲 美聯社

我得到的最佳建議是史蒂夫.羅斯教我的,他過去經營這家公司,也是我的朋友。一 九九一年或九二年,我出席時代華納董事會,我是從金融業轉進這家公司,在會議中談到如何把事情做好。史蒂夫對我說:「迪克,記得每筆生意都是小生意,但人生很 長,你會一再碰到這些人。你在每筆交易中如何對待他們,都會有長遠的影響。你在交易時,留點餘地,做到皆大歡喜,而不是吃乾抹盡。」我遵循此忠告不下一千次。企業界大部分人不吃這套。我想,我們總是要和顧問、投資銀行家、律師等人周旋,每次都是一場拔河,看誰能在交易中占到一點便宜。但大家往往忘了,這些顧問會繼續進行下一場交易,山不轉路轉,你我總是會再碰面的。

威爾許:做自己
Be yourself.


威爾許奇異電氣公司 前董事長兼執行長 69歲 美聯社

當時是一九七九年或一九八零年,我第一次進入奇異董事會。我在西雅圖參加三天的董事會議,我才出席一次或兩次董事會,在派對上,可口可樂前董事長奧斯汀走到我面前。他是個含蓄正經的人,他一定注意到我漿過的襯衫和在會議中非常沈默,一本正經。他對我說:「傑克,別忘了你是誰,及你一路如何走來。」我尷尬的對他說「謝謝」。但我知道他的意思。除了在這種場合,我過去一直都做自己。我從未如此安靜,他說中我的要害,讓我嚇一跳。接下來的會議,我的話變多了。

杜拉克:要做就做好 不然就滾蛋
Get good--or get out.


杜拉克管理大師 95歲

我廿歲那年得到對我這一生最重要的建議,當時我的第一分正式工作是在法蘭克福一家發行量很大的晚報擔任國際新聞和商業版主編,我上班後第三周交給德國籍總編輯兩篇社論,他看了一眼就丟還給我說:「太差了。」之後我又作了三周,他把我叫去說:「杜拉克,你未來三周如果還不大幅改進,最好去找別的工作。」這對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試圖指導我,指導這個想法在當時很荒謬,指導是二次大戰後的事。戰前我們受雇工作,如果做不好,就走路,很簡單。

莎莉.克拉契克:不要理那些說風涼話的人
Don't listen to the naysayers.


莎莉.克拉契克花旗集團財務長 40歲 美聯社

我孩童時期是「那種小孩」—滿臉雀斑、戴牙套,而且還是四眼田雞。我若不是少棒隊的最後人選,也是倒數第二。記憶中有太多傷心往事,例如有一次我終於打到球,興奮的奔向一壘,半途眼鏡掉了,必須折回去撿眼鏡。我被笑到不行,我不只在班上哭,成績也從A退步到C。有一天我極度消沈,母親用和大人講話的口吻對我說,不要理會那些取笑妳的女孩,她們專門說風涼話,站在旁邊批評勇於嘗試的人。她說,她們這樣做是出於嫉妒。回想起來,我知道她們不是嫉妒,但當時我相信母親,再也不讓說風涼話的人干擾我。

巴菲特:你是對的,不因其他人同意你的看法,而是你掌握的事實是對的。
You're right not because others agree with you, but because your facts are right.


巴菲特波克夏哈薩威公 司執行長 74歲 美聯社

我有兩位導師:父親霍華.巴菲特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班.葛拉翰(以下簡稱班)。他們是我景仰的人,多年來給我無數好建議。但想想他們對我說了什麼,我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壞建議。一九五一年我不到廿一歲,剛從哥大商學院畢業,我剛修完班的課,所以很想進入葛拉翰酖紐曼公司為班工作,但他拒絕。我仍決心進入證券業,班和父親給我壞建議,他們認為當時不是進入這行的好時機。他們認為道瓊指數整年都在兩百點以上,而股票要在兩百點以下才好賣。不過,我還是回到老家奧瑪哈(內布拉斯加州),進入父親的公司推銷股票。父親是思考獨立的人,我認為在買賣股票方面他對我的思考有些影響,班也指點我。他說:「別人同意你的看法不表示你是對的。你是對的,是因為你的事實和邏輯是對的。」我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就讀時讀到班有關投資的著作,開始向他學習。我嘗試各種投資,但他在「聰明的投資人」一書中所說的讓我大開眼界,例如「安全邊際」及如何利用「市場先生」,而不被他利用。之後我到哥大修他的課。我返回奧瑪哈後仍試圖向班推銷股票,一九五四年我終於如願以償為班工作。第一年年薪一萬兩千美元,第二年拿到兩千美元紅利,他有兩家公司,一家是投資公司,一家相當於今天的避險基金,我兩樣都做,但兩家公司加起來的操作金額只有一千兩百萬美元。一九五六年初,班計畫離開公司到加州,我決定回奧瑪哈,我幾度走進他的辦公室又折回來,話到嘴邊,一直說不出口。最後他的反應和我老爸一樣:選對你最好的路。我在一九五○年底只有九千八百美元,一九五六年已有十五萬美元。我想我可以過皇
帝般的生活。我回老家後不知道要做什麼,我曾想過要上法學院,但萬萬沒想到會成立投資合夥公司,但幾個月後,就有七個人找我替他們投資。一切就此展開。

布蘭森:不要怕耍寶出醜 否則無法存活
Make a fool of yourself. Otherwise you won't survive.


布蘭森維珍集團創辦人54歲 美聯社

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佛萊迪.雷克。他是參與柏林空運的飛行員,二次大戰結束時把貨物空運到柏林致富。他創辦一家廉價航空公司(雷克航空,一九六六年),飛大西洋航線。後來他被英國航空打垮。我不知道我若沒看到他的經歷,是否會進入航空業。他魅力十足,以小搏大,還親自開飛機,創造很多驚奇。當時我才十七歲,經營一家小唱片公司,和他初次見面是幾年後的事。我考慮自己創辦航空公司,他給我建議:你的廣告財力永遠比不上英國航空,你必須親自出馬,利用自己。自己耍寶出醜,否則無法存活。他給我的另一建議是:英國航空會用各種花招對付你,碰到這種情況,記住幾個字,你會用得上:控告這些王八蛋(Sue the bastards)!我懷疑我在一九九二年若未控告英國航空,維珍航空是否能存活。我若沒有親自上陣為公司打廣告,公司也不會存活,我以他的名字為一架飛機命名:「佛萊迪爵士號」。

葛洛夫:當每個人都自以為知道事情真相時,其實大家一無所知。
When "everyone knows" something to be true, nobody knows nothing.


葛洛夫英特爾公司董事長 68歲 美聯社

我得到的最佳忠告來自我在紐約市立學院就讀時最喜歡的教授施密特。這句名言影響我數十年。他常說:「當每個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時,表示沒有人知道到底怎麼回事。」四十年前我們的小組開始研究表層的特性,這是現代積體電路的核心。當時「每個人」都知道表面狀態會干擾做晶片。結果證明沒人知道怎麼回事:我們從未找到表面狀態,但我們發現汙染雜質。我們找出並除去雜質後,晶片業的前景豁然開朗。十年前,當我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時,大家都知道,什麼治療對我最管用,但我決定自己研究不同治療結果的相關資料,最後得到跌破專家眼鏡的結論。施密特的話促我思考,回到最原始的原則和基本知識再作分析,而不是只靠大家都知道的那套。

卡波:做你擅長的事 做你愛做的事
Do what you're good at,and do what you love.


卡波 ABC夜線新聞主播 65歲 美聯社

五○、六○和七○年代紐約市有位鼎鼎有名的電台記者叫丹尼.米南,他是典型的愛爾蘭老牌記者。當時我廿二歲,才讀完研究所,在丹尼任職的WMCA電台工作,職位是「送稿小弟」。所謂送稿小弟就是做其他工作人員叫你做的事。丹尼是個待人寬厚的導師,他知道我想當記者,有幾次帶我跟著去跑新聞。之後我們會去喝啤酒。丹尼說:「你想做什麼?」「我想我要從政,我有一天可能當國會議員。」他看著我,好像我做了什麼下三濫的事。他說:「你會是個差勁的國會議員,但看起來會是不錯的記者。當記者比當國會議員有趣多了,你應做你擅長的事,做你愛做的事。我看你熱愛新聞。」這是我過去四十年從事的行業。

特納:趁年輕開始
Start young.


特納CNN創辦人 前時代華納副董事長 66歲 歐新社
我得到的最佳忠告來自我父親。我十二歲那年,他叫我去他的廣告看板公司工作,我每周工作四十二小時,和大人一樣。第一個夏天我做些送水、跑腿工作,並當建築工人的助手。接下來十二個夏天,我每年做不同的工作,我學會行銷和租賃,我會畫廣告看板,也會張貼廣告。父親會解釋商場怎麼運作,成功的企業要靠良好的勞資關係、熱情的領導、賺錢和再投資。我廿一歲時在公司做全職員工,我已準備就緒。三年後父親過世,廿四歲的我立刻可以順利接手。沒有人相信我會這麼成功,這是我最好的商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