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9, 2006

抗老專家王衛民教授的12把金鑰匙

第 1 把KEY  晨起一杯水,身體水平衡 WATER
第 2 把KEY  右側臥、睡如弓,睡眠品質好 SLEEP
第 3 把KEY  只吃七分飽,身體自然好 APPETITE
第 4 把KEY  生命在運動中蓬勃 EXERCISE
第 5 把KEY  音樂舒暢身心,讀書增加智慧MUSIC/LITERATURE
第 6 把KEY  常吃豆,可長壽 BEANS
第 7 把KEY  跟菸、酒說再見 VICES
第 8 把KEY  愛與性完美和諧 LOVE/SEX
第 9 把KEY  擺脫孤獨寂寞就健康 LONELINESS
第10 把KEY  勤用腦,防衰老 MIND
第11 把KEY  多喝茶,可減肥、防癌、保青春 TEA
第12 把KEY  用笑容面對人生 SMILE

伸懶腰養生

人在疲倦時,伸個懶腰是挺舒服的。尤其是對伏案工作的人來說,伸懶腰更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體育活動。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血液循環正常與否。因為,為人體各部分提供營養物質,並把廢物帶走的工作,都是由循環流動的血液完成的。伸個懶腰,會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較強收縮,在持續幾秒鐘的伸懶腰動作中,很多瘀積的血液被趕回了心臟,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與此同時,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作用,亦能增進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動,使肌肉內的廢物得以帶走,從而消除疲勞,振奮精神。此外,伸懶腰時人們總喜歡兩臂外展,出現擴胸運動,從而使人心曠神怡,開懷氣暢。

不能喝的五種開水

下列五種開水不宜飲用:
●在爐灶上沸騰了很長時間,飲用水已經是溫吞水。
●裝在熱水瓶裡已好幾天,成了不新鮮的溫開水。
●經過多次反覆煮沸的殘留開水。
●開水鍋爐中隔夜重煮和未重煮的開水。
●蒸飯、蒸肉後的「下腳水」。

這幾種開水不適宜飲用的原因,簡單地說,反覆沸過的開水中,所含的鈣、鎂、氯、重金屬等微量成分增高了,會對人的腎臟產生不良影響。而溫吞水中亞硝酸鹽容易增多。

不要過量地食用水果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滕田一郎教授指出,過量地食用水果,會使體內積蓄大量維生素C,進而產生草酸。草酸與人體汗液混合排出,會損傷皮膚,使皮膚變得粗糙,嚴重者還會產生藥物過敏性皮炎。

對此,美國科學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他們還認為,吃水果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病症加以選擇。如秋、冬季,天氣乾燥,應選擇有利尿解熱作用的雪梨或有潤腸作用的香蕉、蘋果吃;長期咳嗽的人,應多吃些性寒味甘、有潤肺、消炎止咳功能的梨。腸胃消化不良、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和高血脂病患者,常吃山楂,大有裨益。

不要過量地吃雞蛋

雞蛋富含營養物質,是一種男女老少咸宜的滋補品。雞蛋的吃法很多,但以下面兩種食用方法為佳:一是將蛋拌在湯內,或用滾開水沖服,這樣有利於消化吸收;二是煎荷包蛋並加適量白糖,這樣營養效果最顯著。

有人覺得雞蛋營養豐富,因此主張多吃,以為攝取的雞蛋越多,增加的營養物質就越豐富。其實,這完全是個誤解。據測定,按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每天吃1~2個雞蛋就足夠了。

不要忘記吃飯前先喝一碗湯

人們已發現,在吃飯前,先喝點熱湯,對控制體重的增加是有好處的。美國學者以一千個肥胖者作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飯前先喝熱湯的人,每餐攝取的熱量,往往要少55卡。

一般說來,吃飯快的人,容易發胖。這是因為大腦的食慾中樞接受「已吃飽」的信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時,吃飯快的人已經吃下了過量的食物。但如果飯前喝一碗湯,則可減少飯量,從而防止發胖。

不要以為喝水沒有最佳時間

一般說來,我們平均每天最少要喝1500㏄水。除了患有特殊疾病(例如心臟機能或腎臟機能不足)的人之外,我們喝的水一般都顯得不夠,特別是家裡或工作場所太暖或開了冷氣機而致空氣乾燥的時候。我們最好在三餐之間和用餐時常常喝水,不過每次不要喝得太多。

不要以為早餐吃得飽就行了

有人說:「早餐吃得飽,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認為「早餐吃得飽」就行了,其實不然。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一頓好的、高蛋白的早餐可以使血糖能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正常的水平。早飯除有熱飲料如咖啡或茶外,還應有穀類食品(燕麥做的食品),動物蛋白質(牛奶、酸牛奶、雞蛋),水果或果汁,以及含有少量的脂肪和糖的食品。所以說,早餐不僅要吃得飽,而且要吃得好。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表明,吃完高蛋白的早飯以後,血糖在15分鐘內由空腹時的70~80毫克,上升到140~150毫克(正常血糖水平在80~120毫克之間)。值得一提的是,賦予我們生命活力的能量來源,就是正常或高於正常水平的血壓。

別以為淋浴的功能僅在於衛生

淋浴對人體有利,因為噴水的蓮蓬頭事一個很好的陰離子發生器。當蓮蓬頭噴射細水流時,會在空氣中產生大量的陰離子。陰離子是一種特殊的維生素,可以促進人們的新陳代謝,有利於機體生長、發育和排泄廢物,提高人體免疫力,有降低血壓、鎮咳、消除疲勞、催眠等作用。因此,人們在淋浴時會感到很舒服。

不要將開水燒了又燒

有的家庭為了節省燃料,常將溫開水再燒開,這是不符合飲水衛生的。實驗證明,水經過反覆燒開,會使水裡的硝酸鹽物質,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它會使人體中的血紅蛋白變為亞硝基血紅蛋白,使之失去帶氧氣的能力。喝一定量含這種物質的水,會使人在十幾分鐘或一至三小時後,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出現組織缺氧、心慌、氣短、口唇和指甲,甚至全身皮膚紫紺,並有頭暈、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症狀,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同時,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在胃酸的作用下,還會生成一種有毒性的亞硝氨。

最痛的傷是最好的老師


因為痛,所以深刻。有位詩人曾說:「凡愛過的,永不遺忘。凡受過傷的,永遠有創痕。」不過也有人說:「當你的生命中承受了某一種痛,你才會有生命的覺醒,覺悟往往是從大悲痛來的。」

悲傷是自然的情緒反應,會隨著時間久遠而變淡,只要修補、淡化裂痕即可。「容許悲傷存在,直接面對悲傷」,不須刻意治療悲傷,而此時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並給予精神上有力的支援。

去年發生在美國鹽湖城的一段真實新聞,一個父親帶著三歲兒子到森林打獵,父親為了追趕獵物,留下兒子在車子裏熟睡,但他回來後,卻不見兒子蹤影,他發狂、著急,數天後兒子被發現了,稚齡幼兒獨自打開車門走入冰天雪地中被凍死。

法官判這位父親必須坐三十天的牢,傷心的父親在聆聽判決之後,選擇在發現兒子屍體的地方舉槍自盡。這是一個父親在失去兒子、陷入悲痛和自責中,卻無法得到支持力量以致尋死的例子。

每個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都曾經有過深深淺淺的創痛,有的傷痕深、有的傷痕淺,有的令你印象深刻、有的讓你選擇遺忘,但是最痛的傷,往往讓你受到最多的教訓,因為痛,你反而不容易忘記。

刻畫在心版上的傷痕,深深淺淺的、舊的、新的,總是讓你牢牢的記住,傷痕的背後總是有一段傷感的故事,如果你願意選擇「遺忘」,那麼就表示傷痕已經痊癒,如果你不想碰觸這個傷口,或許是這個傷口尚未結疤,因為還有痛楚,所以無法忘記。

在每個人的生命裏,總有一些看不見的傷痕,而最痛的傷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總是可以教人看清人生的真相、看透世事的無奈,以及人事的無常,你總是可以因此學到一些什麼,或者看清楚一些什麼,或許有些殘忍,卻是人生最真實的面貌。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脆弱都轉化成悲憫與幽默,人反而有種破蛹而出的喜悅,世事變化無常,今日的聚首,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其實人生的一切事情,也都可能只有一次,它逼得我們不得不珍惜人生中無數的每一次,因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追求一些自以為可以滿足我們內心的東西,當我們得到這些東西之後,又會發現竟是如此的空虛;反而是得不到的東西,常常讓我們魂牽夢繫,當我們碰到困境或挫折時,總是讓我們記得牢牢的,也許一輩子想忘,都忘不了。

作家鍾玲說:「一樁嚴肅的悲哀,沉重的失落,往往會帶給我們對生命更深一層的體認。真的,沒有比在深沉悲哀中,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本質。」
生命中最痛的傷、挫折、困境,往往是生命轉型的契機,古人說:「必有大雕落而後有大發生,必有大摧折而後才有大成就。」

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經過了折損、患難、屈辱、輕視、嘲弄,反而活出強大的生命韌力。

活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能免於受傷,若僅僅是外傷,比較容易獲得痊癒,倘若是內心的創傷,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不管你「傷」在哪里?人總是可以因此獲得一些教訓。那麼,那些傷、那些痛,都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讓人學會最多的道理和功課。

一次大破壞可能是另一次新生的契機,然而透過全面的反省與思考,新的生命才得以厚重與深刻,在療傷止痛之餘,也要能尋找生命的復原與蘇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美國詩人懷特曼說:「唯有在凜冽寒風裏顫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陽光真正的溫暖。」同樣的,唯有飽嘗人生折磨者,才能領略生命的可貴之處。

我相信真正的智慧是,生命經過了煎熬與折損,以至於獲得提升所得到的。生命中最可貴的經驗,往往伴隨著最深的苦難。

Tuesday, June 20, 2006

鑽石和煤炭的對話


在一個富翁的桌上擺著一塊鑽石,光彩奪目地閃爍著,牆角的火爐邊並放有一些煤炭。

煤炭們哀聲嘆氣:「唉!為什麼我們天生身體黑?天生沒價值?天生這副德性?唉~!」

鑽石聽了很不忍,便開口安慰道:「同胞們,別難過了嘛!」

煤炭們一聽,七嘴八舌地回答:「同胞?不會吧!我們是同胞?」「我們可不像你天生好命,材質非凡呢!別挖苦我們了!」「就是說啊,我們怎麼可能是同胞!」

鑽石回答:「真的,我沒騙你們,我們可是遠房親戚呢!咱們的成份都是『碳』,難道不是同胞嗎?」

煤炭們嘆惋道:「天啊!老天真是不公平!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差那麼多?」

鑽石慢慢地說:「這是因為----我在地底時承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再者,我沒有像各位那麼早出土,我選擇在地下多待了好幾千年,所以我們後來的樣子會不同。」

同樣都是碳構成的,差異卻如此之大!

在這則故事的最後,鑽石所告訴煤炭親戚們的話,也教導了我們兩個重要的人生功課:
第一、要能受得住壓力,否則不易成功。

第二、人要懂得「該出頭時再出頭」,不要浮躁、冒失地強出頭,太急於表現,太急於出土,慣於太早秀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見、表現…..,將來您的價值不過是塊「煤炭」;在土裡多待一會兒,學習穩重一點,內斂一點,謹慎一點,該出頭時再出頭,該發言時再發言,該表現時再表現,則將來您的價值有可能是塊「鑽石」。

人生要多學習「穩重」的功課。

其人不穩重,其未來的路也不會穩!

您人生的價值會是「煤炭」抑或「鑽石」?

在於您如何面對壓力,以及能否不毛躁、不冒進。

Tuesday, June 13, 2006

禪與生活

尋劍客

問: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而悟道,因而寫了這首偈子「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說他三十年來一直尋求開悟,可是都失敗了,一直到那天驀地看到桃花,終於悟道,再也不迷惑了。桃花是大自然中一個很自然、很單純的存在,就跟趙州禪師的庭前柏樹子一樣,雖然簡單,卻有使人開悟的力量。不過,話說回來,絕大多數人看了一輩子的柏樹和桃花,卻一直沒開悟,這區別在哪裡呢?

答:這區別就在靈雲禪師有三十年尋劍的經驗,如果沒有這個經驗就難了。近代的來果禪師曾說,修行禪法的人如果沒有投下三十年修行的功夫,可能不易開悟。「三十年來尋劍客」,劍是智慧劍,對內可連根斬除所有的煩惱,對外可消滅一切魔境的誘惑和擾亂。智慧一旦出現,內染和外污都能全部解決。因此,修行禪法的人不是為了求禪定、神通或得到福報,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幾回落葉又抽枝」,我相信靈雲禪師在這三十年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窮途末路,心中非常蕭條淒涼,一點也看不到開悟的訊息。雖然如此,他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枯木抽枝,感到消息的出現。修行禪法的人在心理上、觀念上一再遇到瓶頸,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絕境一旦現前,很可能會放棄努力;修行持續三十年並不簡單。「自從一見桃花後」,桃花是真實的桃花,跟趙州的柏樹子一樣。當他在某一年的春天看到桃花開了,突然發現心中什麼都不見了,只看到滿樹桃花,是那麼的自然、歡暢、優美。這時他意識到自己正如那桃花一般,是自自然然地開出來,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如此欣然。於是智慧現前!從那時一直到目前,再也不懷疑自己的悟境是不是夠深,再也不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智慧。過去只是得到一點訊息,一點希望和反應,那並不是開悟,見到桃花才真正開悟。話說回來,他是有三十年的經驗,否則的話,不論見到什麼也不會開悟。

禪與生活

一、無話可說

  在《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中,文殊師利菩薩云:「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轉問維摩詰對於不二法門的看法,維摩詰居士竟然「默然無言」。文殊因此讚歎:「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可知真正的禪法,即是不二法門,也當無話可說。

二、禪是什麼

  今天,我也只能和諸位談談無話可說的禪法,卻無法告訴諸位,禪法的內容是什麼?因為真正的禪法是不可思議,無法以語言文字和思辨來解釋的。自釋迦牟尼佛開始,便認為真正的法,是無法用語言來說明的。所以他成道之,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在臨入涅槃時,卻告訴大眾說:「我這一生之中,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未曾說著一字!」

  剛才裘李炯教授把我六十多年的生平,在短短的兩分鐘內介紹完了。請諸位想想,六十多年的經歷過程,怎麼可能在兩分鐘內介紹完呢?這就說明,任何一種現象,如果用語言文字來介紹的話,則只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概念,而不是該一現象的本身。

  中國的禪法,是指那不須通過語言文字及想像說明的任何一樣事實;它是絕對的真實,隨時隨處都是現成的禪法,也沒有一物就是禪法的本身。

三、什麼是生活

  每天的活動都是生活,奇怪的是,卻不知道為何會如此地生活。小時候,父母要我們那樣地生活;上學了,老師指導我們過學生的生活;在美國,追求獨立自主快樂的生活;在臺灣,追求民主富足平安的生活。可憐的是,我們經常是在大環境的擺佈下,無法依照自己的意志來生活。往往我們希望能準時赴約,結果路上塞車而遲到了;打算晚上去看電影,結果是帶著小孩到別的地方去了。

  所以,我們的生活不全是自己能自主的,而對於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清楚的,我們以為已經體會了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吃到的東西,事實上卻不盡然。正如我現在講的話,諸位聽了,領會到的卻是因人而異。這就表示著,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自我,所感覺到的生活並不相同。因此,我們常常不清楚其他的人發生了什麼樣的事,便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猜測人家、代替人家、說服人家,往往我們是存著好心替人家解決問題,結果卻增加自己的困擾,也為人家帶來更多的麻煩。

  因此,所謂生活,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不斷地互相幫助,也不斷地製造錯誤。這就是人間生活的現象,但是,我們沒有其他選擇,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

四、錯誤即是真實

  如上所述,「禪」不是用語言文字和想像所可以說明的,而生活則是一種經常製造錯誤的幻象。前者是絕對的真實,後者是不斷的錯誤。若以哲學或宗教的立場而言,錯誤有錯誤的層次,真實有真實的領域,這兩種情況是不可能連接在一起的。

  但是,以禪法的觀點而言,真實與錯誤,非一非異。以水為喻,大風襲捲起巨浪,小風掀動起小浪,微風吹拂起漣漪,無風則平靜如鏡;緣風的大小,波浪有巨細,水性則非異。哲學與宗教是一種理論思想、感應和信仰,禪法則是一種在虛妄的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真實經驗。當我們訓練自己的心,使其從混亂的情況變成穩定,進而成為絕對的和平時,就能經驗到「真實就是虛妄」的禪法。

  我們的心從出生以來,都是在環境的影響下運作,從來沒有平靜過。即使是安靜地坐在那兒,不看電視,不聽音樂,也不讀報,心卻動得更快,腦子裡思緒不斷,彷彿自己在播映許多的影片給自己看。如果靜坐在那兒,腦子裡非常清楚,既沒有過去,也不想未來,沒有任何思緒,這人一定倍感無聊。因此,對於真實的世界,就沒有辦法知道。

  禪的觀念告訴我們,真實是永遠不動的,也唯有在雜念不動之時,所看到、所聽到的,才是如實地看到和聽到,只有妄心不動時,所經驗的現象才是真實的。但是,僅憑觀念,尚無法產生真實生活的經驗,還得依賴方法的實踐,才能使我們體驗到虛妄的生活就是真實的生活。

五、禪的方法

  禪的方法,首重屏息諸緣,心無旁鶩。因此,在用方法的時候,不要注意任何周遭環境的動靜,即或有架飛機失事,跌落在你身旁,也是不要管它。

  禪法的修習並非一蹴即成,因為你從小緊張到現在,要立刻把身心放鬆是辦不到的。所以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練習,使你的心漸漸從混亂緊張中安定下來,才可能在虛妄的生活中體驗到真實的世界。禪的理論和禪修方法,若不能在平常日用中勤加薰習,遇到問題時便會束手無策,唯有坐地就縛。所以,禪與日常生活,有其密切的關係,否則,它將僅是一種學說而不是實用的禪法。

  禪的方法,有動、有靜。對一個初學者,動的方法不太可能深入,而靜坐的練習,能獲得較深的經驗。日久經驗豐富且深時,在動的時候,不管做什麼,身體動,心還是安定的。如今也有一位緬甸禪僧,發明了一種「動中禪」的修行法,亦能使人安定身心,原理是依據「觀身、觀受、觀心」的法門。至於中國佛教,有漸悟與頓悟兩派的修行。漸悟的修行,非常重視打坐;頓悟的修行,不反對打坐,但亦不以打坐為主要方法。但是,多半的人是需要以打坐為基礎的。

六、禪與無我

  宋朝時,有位大慧宗杲禪師,有一天他派一位尚未開悟的弟子名叫道謙,從浙江的徑山,送一封信到湖南的長沙,去給一位張居士。這位弟子相當苦惱,便發牢騷給很多人聽,他說:「師父不成就我好好用功修行,我已經出家二十年,至今連門都沒摸到,卻叫我去送信,荒廢了道業!」他的意思是,這麼去送信,來回千里迢迢,將寶貴的時間給浪費了。

  另一位開了悟的弟子,名叫宗元,聽到這位弟子發牢騷,就安慰他說:你放心,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的一切,我都可以幫忙你做,只有五件事需要你自己料理,那就是著衣、吃飯、屙屎、撒尿、馱一個死屍路上行。」道謙聽了,不禁高興得手舞足蹈,欣然上路,後來也不用宗元陪他去了。

  請問,那位笨弟子為什麼可以開悟?只因為一旦心無二用,便能雲開霧清,立見明月當空。出差前,他為追求開悟,並不知道開悟是什麼;在路上,他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想,只顧他自己個人生活裡最單純的事情,穿衣、吃飯、上廁所,馱著死屍似的身體走,心中不再受到任何妄念所干擾,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也不想現在發生些什麼事,只是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著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煩惱越來越少,而情緒不會再波動。所以,他也見到了真實的世界是什麼了。他以前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的知識和錯誤的感覺來作判斷的;現在,放棄了自我主觀的判斷,直接來體驗生活,所以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的自我是真的,自己的所思所見、所解所受也是真的,因為是我在想、我在看、我在聽、我在說、我在做;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這些都是虛妄的

  舉例而言:我有位學生,認識我差不多有十年了,他以為他是在學禪,但是,我認為他是在玩禪,只是到我們禪中心來,看禪、聽禪、坐禪,但沒有很認真地來體驗禪的生活和禪的精神。

  當他見到我時,剛剛和他的太太離婚,所以請求出家,我說:「你不能出家,應該再找一位太太。」嗣後的歲月中,他曾三度結婚又離婚,最近他來見我時,我問他:「你每次選擇結婚對象時,是不是出於你自己的意見?」他答:「是啊!我選擇的時候好像是我做對了,可是,慢慢地日子久了,便發現到我的選擇是錯誤的。」

  這種人並不多,但是,我們每一個人事實上都像這個人一樣,對於任何事情的選擇、判斷,大概總是錯的多、對的少。所以人的生命的責任,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改正錯誤。

  以上兩則故事,說明了人們大都不瞭解自己,故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迷失了自己。我們通常所謂的自己,並非真正的我,因為我們所作的判斷,都是在當時的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作,所以那是環境而不是我。如果通過禪法的訓練,我們便會找回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那是不受環境影響的真如佛性。

  所以,禪的最高經驗是無我,也就是先從錯亂的自我轉成穩定的自我,再捨穩定的自我而成無我。到了無我的程度時,才發現我跟世界,既不是統一的,也不是分開的。統一的是大我,分開的是小我,不一不異,無內無外,是一切事實的存在,卻沒有我的執著在其中。

七、禪修與學習能力

  當我們學習一樣東西時,如果心力不能專一,注意力不能集中,則對所有的見聞覺知,都不可能在記憶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學習效果不會很好。

  例如:一張攝影用的底片,照第二次則出現畫面重疊,照第三次即可能變成畢卡索的抽象畫了。又如黑板,若已寫了字在上面,重疊塗寫便很難辨認其內容了;若把黑板先擦乾淨,不留任何痕跡,再把聽到的、看到的寫上黑板,就很清楚了。我們學習任何東西時也是一樣,學習前或正在學習時,要先把頭腦裡清理清楚,不要東想西想,只是注意地聽、注意地學,記憶力一定增強,理解力也會快速。所以禪修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學習的效率。

  前面說過,禪的修行方法和觀念,可以使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便不會受了環境的影響而迷失自己,因此可以接受到更多、更真實的消息。我們也談到了禪法的修行不是一蹴即成的,需要付出耐心來練習。如果僅僅為了增進我們的學習能力與效率,打坐及參禪是最好的方法,至少也應該練習著隨時讓你的頭腦休息。

  一般人由於身心緊張,所以影響到學習的能力和效率,應當常常練習放鬆頭腦,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讓身心獲得充分的休息。有時由於血液循環有問題,指揮全身放鬆而無法放鬆時,則應輔以輕柔的運動,身心自然健康,學習能力自然增長。

八、禪修與戒酒戒毒

  剛才有人問我,禪修對於酒精中毒及麻藥上癮者,能有幫助嗎?在美國,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沒喝過酒的人很少,沒有用過麻藥的人也不多。喝酒時會給人一種安慰感或安全感,用麻藥時則使人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感受。但是,酒醉或麻藥用過之後,身體的感覺則非常地不舒服。而且飲酒跟犯罪及意外死亡有密切關係,根據美國青少年酗酒情況的調查報告所稱,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撞車、暴力攻擊、自殺,皆與飲酒有關;在美國青少年學生中,一半以上的性攻擊、約會強姦案,均與酗酒相關。其實,縱然不犯罪,飲酒吸毒都是慢性自殺的行為,所以必須戒酒、戒毒。

  在禪中心,就有人是曾用十幾年的麻藥,而漸漸地改掉。因為,用禪的修行方法和觀念,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如果學會放鬆身心,這種感受,要比麻藥和酒的刺激更舒服。用禪坐時,身體舒服,心裡平靜,如果一天有一次打坐時間的話,能使你覺得整天心裡平靜,身體舒暢。所以,如果是已經酒精中毒的人,或是麻藥已經用了很久的人,只要有一點決心學禪的打坐方法,學會以後,就能越來越覺得酒、麻藥並不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打坐。

  酒與麻藥,是讓我們緊張刺激、失去健康;禪坐的方法,是讓我們舒服自在、增進健康。但是,禪坐的方法不可能馬上取代麻藥、酒精的刺激,需要一天天慢慢地改善,要付出恆心及毅力,也需要親友的照顧、關懷與鼓勵。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五日講於美國紐澤西州蒙克萊大學,陳果剛整理)

Saturday, June 03, 2006

25 Ways To Distinguish Yourself

#1 CARE AS IF IT'S YOUR OWN
#2 DO YOUR DAILY WORK WITH PASSION!
#3 BUILD STRONG RELATIONSHIPS
#4 DREAM BIG!
#5 SET THE RIGHT EXPECTATIONS
#6 ASK FOR HELP
#7 CELEBRATE SMALL VICTORIES
#8 SET HIGHER STANDARDS
#9 KNOW YOUR VALUES
#10 PURSUE RIGHT MEMBERSHIPS
#11 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
#12 BE A READER
#13 PLAN BY OUTCOMES
#14 THINK LONG-TERM
#15 EMBRACE UNCERTAINTY WITH EASE
#16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17 ENGAGE WITH A COACH
#18 BE RELEVANT
#19 GET BACK ON YOUR FEET FAST!
#20 LEAD A VOLUNTEER EFFORT
#21 BALANCE INNOV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22 LEARN TO SELL
#23 LEARN SYSTEMS THINKING
#24 WALK AWAY FROM FREE
#25 INFLUENCE THE INFLUENCERS